總是習慣在出國的時候帶上一本厚厚的、買了未讀的小說在身邊,這樣子在機場等候的時候,在飛機上睡不著的時候,不想跟鄰座交談的時候,在轉機的時候,都可以融入在大部頭的故事裡頭,一個只有故事跟讀者的世界裡頭。但是也只限於出國跟回國的時候,在旅途中是完全不碰的,因為旅行中總有更精彩的人事物等著我們去發掘,等著我們去體驗,而且總覺得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前,在人文歷史的遺跡殘址之中,無法好好感受,卻裝腔作勢讀起別的書,實在是一種褻瀆與不敬。
這一次前往土耳其旅行,帶在身邊的是貢布羅維奇(Witold Gombrowicz)的《費爾迪杜凱》。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被背叛的遺囑》中說到:「《費爾迪杜凱》可以和《夢遊者》、《無用之人》並駕齊驅,依我看來,共同開啟了小說發展史的『第三階段』,因為這些作品一起喚醒了前巴爾札克沉睡中的小說經驗,同時一腳跨進不久之前還被認為是哲學禁臠的領域」,但是貢布羅維奇和布洛赫(Hermann Broch)、穆西勒(Robert Musil)卻因為二次世界大戰,一個滯留阿根廷24年,一個被納粹秘密警察逮捕,後來流亡美國,一個則流亡瑞士,「以至於本世紀小說史最了不起的轉捩點就這樣不受重視地過去了」。
小說中,語文學教授平科強迫作家尤瑟夫重回學校,把他從30歲變成了16歲,旁觀了無邪派和假成熟派學生的幼稚爭執,再被安排寄宿在崇尚新潮現代派的工程師家裡,愛上了裝模作樣的工程師高中生女兒祖特卡,然而祖特卡厭惡矯揉造作的尤瑟夫,惱怒的尤瑟夫安排同樣愛慕祖特卡的同學科佩達爾和教授平科同時與祖特卡幽會,尤瑟夫在工程師一家陷入瘋狂混亂之際和同學敏透斯逃跑,遠離城市到鄉下去尋找未被文明扭曲的農民和工人階級,卻只見到蒙昧愚蠢的原始狀態,驚惶之際巧遇了地主姨媽,兩人遂住進了地主莊園,醉心於左派的敏透斯與僕役瓦萊克拜把子結成兄弟,動搖了封建貴族式的統治階級,在姨父一家陷入下人反抗歐打混亂之際,帶著表妹佐霞逃跑,在無法解釋來龍去脈的狀況下,只好以私奔為藉口惺惺作態下去!
易麗君教授在譯序裡精闢的導讀:「貢布羅維奇通過這個情節想說的是,人從來就沒有過完全真正的獨立,從來就不是他自己,永遠也不能成為他自己。人們通過相互觀察,相互監視,相互影響,也相互塑造。人為了在社會上生存,就不得不採那某種生存的『模式』,接受別人的思想,戴上一副假面具。因此人在生活中永遠是演員,永遠都在扮演某種角色,永遠都在裝腔作勢,時刻都在適應別人對他的期望;人們在相互監視中總是在歪曲別人,同時也被人歪曲。」
從小到大,在選擇類組之際,在選擇科系學校之際,在選擇指導教授之際,在選擇產業公司之際,在選擇職業工作之際,甚至在選擇終身伴侶之際,常常或是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人、親戚、同學和朋友的好心建議影響下完成的,這當中到底有多少成分是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有多少成分是我們不喜歡但還可以接受?有多少成分是雞肋?有多少成分是違反意願卻不得不的?
再進一步的思考,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扮演著多重角色,為人子女,為人兄弟姊妹,為人父母,為人下屬,為人主管,為人朋友,為人師長等等,每個角色都隱含著一種社會規範,一種規矩,和一種期待,每個人都是在眾多角色的束縛中周旋折衝,如同辛巴度(Philip Zimbardo)在《路西法效應》裡探討的,角色、地位、權力和情境如何深刻地影響人的思考、情感與行為一樣,似乎我們真正地沒有辦法完全獨立,完全地扮演我們自己,這樣想來,最終的結論經常是一聲無奈與悲哀:人是不自由的!
米蘭昆德拉再次掀起小說的《簾幕》提到:「這種鬧劇式的情況裡面其實暗藏了一個實際上非常深刻的問題:如果大家以對待小毛頭的方式對待一個成年人,那麼這個成年人最後會不會喪失對自己實際年齡的認知?更一般性的層面:一個人會不會變成別人看待他對待他的那個樣子,或者不管一切不利的條件,他還能鼓起足夠的力量來保持自己的認同?」
儘管最後一句話是以問句結尾,小說家還是隱隱約約地給了讀者希望,真正在過自己人生的人是我們自己,不需要因別人的眼光就去做別人期望的事情,那些都只是一時的,如果順從了他者的期望,受苦受害的都是我們自己,不如預期時,旁觀者頂多只是安慰兩句就拍拍屁股走了,但是我們的人生卻可能已是一個殘局!
這本書從買來到讀完相隔了1年7個月的時間,不禁對好書遲來的認識感到愧疚,也下定決心回台灣之後先消化書架上的種種書籍,張大春在《逛書架》的訪談中提到,他把整套中國筆記小說裡讀過的筆記倒過來放,幾年下來也不過二、三本,不過我把這個方法反過來用,把沒有讀過的書全部倒過來放,讀過了就可以不用再頭下腳上,對於愛書人頗有督促的作用。
《費爾迪杜凱》,貢布羅維奇 著,易麗君、袁漢鎔 譯,大塊文化出版,2006年12月。★
《被背叛的遺囑》,米蘭昆德拉 著,翁德明 譯,皇冠文化出版,2004年11月。★
《The Sleepwalkers: A Trilogy》,Hermann Broch 著,Random House出版,1996年01月。
《沒有個性的人》,穆西勒 著,張榮昌 譯,作家出版社,2000年12月。
《路西法效應》,辛巴度 著,孫佩妏、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2008年03月。★
《簾幕》,米蘭昆德拉 著,翁德明 譯,皇冠文化出版,2005年11月。★
《逛書架》,逛書架編輯小組 著,邊城出版,2004年10月。
這一次前往土耳其旅行,帶在身邊的是貢布羅維奇(Witold Gombrowicz)的《費爾迪杜凱》。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被背叛的遺囑》中說到:「《費爾迪杜凱》可以和《夢遊者》、《無用之人》並駕齊驅,依我看來,共同開啟了小說發展史的『第三階段』,因為這些作品一起喚醒了前巴爾札克沉睡中的小說經驗,同時一腳跨進不久之前還被認為是哲學禁臠的領域」,但是貢布羅維奇和布洛赫(Hermann Broch)、穆西勒(Robert Musil)卻因為二次世界大戰,一個滯留阿根廷24年,一個被納粹秘密警察逮捕,後來流亡美國,一個則流亡瑞士,「以至於本世紀小說史最了不起的轉捩點就這樣不受重視地過去了」。
小說中,語文學教授平科強迫作家尤瑟夫重回學校,把他從30歲變成了16歲,旁觀了無邪派和假成熟派學生的幼稚爭執,再被安排寄宿在崇尚新潮現代派的工程師家裡,愛上了裝模作樣的工程師高中生女兒祖特卡,然而祖特卡厭惡矯揉造作的尤瑟夫,惱怒的尤瑟夫安排同樣愛慕祖特卡的同學科佩達爾和教授平科同時與祖特卡幽會,尤瑟夫在工程師一家陷入瘋狂混亂之際和同學敏透斯逃跑,遠離城市到鄉下去尋找未被文明扭曲的農民和工人階級,卻只見到蒙昧愚蠢的原始狀態,驚惶之際巧遇了地主姨媽,兩人遂住進了地主莊園,醉心於左派的敏透斯與僕役瓦萊克拜把子結成兄弟,動搖了封建貴族式的統治階級,在姨父一家陷入下人反抗歐打混亂之際,帶著表妹佐霞逃跑,在無法解釋來龍去脈的狀況下,只好以私奔為藉口惺惺作態下去!
易麗君教授在譯序裡精闢的導讀:「貢布羅維奇通過這個情節想說的是,人從來就沒有過完全真正的獨立,從來就不是他自己,永遠也不能成為他自己。人們通過相互觀察,相互監視,相互影響,也相互塑造。人為了在社會上生存,就不得不採那某種生存的『模式』,接受別人的思想,戴上一副假面具。因此人在生活中永遠是演員,永遠都在扮演某種角色,永遠都在裝腔作勢,時刻都在適應別人對他的期望;人們在相互監視中總是在歪曲別人,同時也被人歪曲。」
從小到大,在選擇類組之際,在選擇科系學校之際,在選擇指導教授之際,在選擇產業公司之際,在選擇職業工作之際,甚至在選擇終身伴侶之際,常常或是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人、親戚、同學和朋友的好心建議影響下完成的,這當中到底有多少成分是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有多少成分是我們不喜歡但還可以接受?有多少成分是雞肋?有多少成分是違反意願卻不得不的?
再進一步的思考,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扮演著多重角色,為人子女,為人兄弟姊妹,為人父母,為人下屬,為人主管,為人朋友,為人師長等等,每個角色都隱含著一種社會規範,一種規矩,和一種期待,每個人都是在眾多角色的束縛中周旋折衝,如同辛巴度(Philip Zimbardo)在《路西法效應》裡探討的,角色、地位、權力和情境如何深刻地影響人的思考、情感與行為一樣,似乎我們真正地沒有辦法完全獨立,完全地扮演我們自己,這樣想來,最終的結論經常是一聲無奈與悲哀:人是不自由的!
米蘭昆德拉再次掀起小說的《簾幕》提到:「這種鬧劇式的情況裡面其實暗藏了一個實際上非常深刻的問題:如果大家以對待小毛頭的方式對待一個成年人,那麼這個成年人最後會不會喪失對自己實際年齡的認知?更一般性的層面:一個人會不會變成別人看待他對待他的那個樣子,或者不管一切不利的條件,他還能鼓起足夠的力量來保持自己的認同?」
儘管最後一句話是以問句結尾,小說家還是隱隱約約地給了讀者希望,真正在過自己人生的人是我們自己,不需要因別人的眼光就去做別人期望的事情,那些都只是一時的,如果順從了他者的期望,受苦受害的都是我們自己,不如預期時,旁觀者頂多只是安慰兩句就拍拍屁股走了,但是我們的人生卻可能已是一個殘局!
這本書從買來到讀完相隔了1年7個月的時間,不禁對好書遲來的認識感到愧疚,也下定決心回台灣之後先消化書架上的種種書籍,張大春在《逛書架》的訪談中提到,他把整套中國筆記小說裡讀過的筆記倒過來放,幾年下來也不過二、三本,不過我把這個方法反過來用,把沒有讀過的書全部倒過來放,讀過了就可以不用再頭下腳上,對於愛書人頗有督促的作用。
《費爾迪杜凱》,貢布羅維奇 著,易麗君、袁漢鎔 譯,大塊文化出版,2006年12月。★
《被背叛的遺囑》,米蘭昆德拉 著,翁德明 譯,皇冠文化出版,2004年11月。★
《The Sleepwalkers: A Trilogy》,Hermann Broch 著,Random House出版,1996年01月。
《沒有個性的人》,穆西勒 著,張榮昌 譯,作家出版社,2000年12月。
《路西法效應》,辛巴度 著,孫佩妏、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2008年03月。★
《簾幕》,米蘭昆德拉 著,翁德明 譯,皇冠文化出版,2005年11月。★
《逛書架》,逛書架編輯小組 著,邊城出版,2004年10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