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美濃鍾理和紀念館

鍾蕃薯是名聞六堆客家地區的地主商人,在日據時期叱吒風雲,亦農亦商,在鹽埔有碾米廠,在屏東經營過杉木行製材所、磚瓦窯、車行、布莊,農場種植鳳梨、香蕉,並做外銷生意,與人合資在日本、中國大陸等地設有五處商行。

1915年,偏房劉水妹生鍾理和於屏東郡高樹庄,排行第二,8歲入鹽埔公學校,與異母弟鍾和鳴、堂兄鍾九河、姑表兄邱連球同學,暑期與和鳴在私塾修習漢文,畢業後其他三人順利升學,鍾理和則落榜,於是繼續到長治公學校上高等科,其後再受漢文教育兩年,受老師光達興秀才的古文學影響甚深。


1932年,鍾蕃薯與友人合資買下美濃尖山一帶山林,號稱三公司,並開始開拓經營,後來海外商行失敗,將屏東事業交給長子鍾里虎,舉家遷到美濃,興建住宅,造林種樹,18歲學業失敗的鍾理和協助父親經營笠山農場。

由於長期接觸,鍾理和認識並愛上鄰村來做工的女子鍾台妹,不過,因為兩人同姓,使他們的愛情遭到阻難,不見容於家族而出走到中國東北滿州國,於瀋陽生下長子鍾鐵民,1941年再攜妻兒轉往北京,專事寫作,1946年3月搭上難民船自天津、上海回到基隆。

返台後,應聘內埔初中任教,卻罹患肺疾去職,返美濃定居,再加上次子夭折,長子摔成駝背等打擊,幾乎痛不欲生,幸而得識林海音及鍾肇政,受其鼓舞,參加「文友通訊」,得以發表作品於「聯合副刊」,均是隱居鄉村期間的親身體驗,充份表露出農民心聲,展現鄉野情趣,1956年,以長篇小說《笠山農場》獲得中華文藝獎。

1960年,鍾理和於病床上修訂小說「雨」時,舊疾復發,嗑血而死,享年45歲,這位台灣鄉土文學的先驅,無師自通地從事文學創作,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坎坷,一生執著於文學的漫長路程中,作家張良澤稱之為「倒在血泊的筆耕者」。

1979年,林海音、李喬等六人具名發起籌建「鍾理和文學紀念館」,土地由鍾理和家人無條件提供,即鍾先生晚年生活、寫作的尖山山麓,館內除了收藏鍾理和個人手稿及作品外,台灣地區作家的手稿也在收藏之列,期能達成「台灣現代文學史料館」之目標。

紀念館一樓於1983年8月落成,第三年興建二樓,完成今日之規模,一樓為紀念館主題部分,陳列鍾理和文稿及有關資料、生前使用物品、藏書、剪報、與朋友的往訪書信、原稿、日記、雜記、照片等,以及有關鍾理和的研究論文資料。

紀念館二樓則是陳列台灣作家手稿、著作以及相關的史料和作家身影,目前收藏有一兩百家珍貴原稿,還有數十幅台灣名畫家畫作。

鍾理和過逝後,張良澤整理彙編《鍾理和全集》8冊:
  • 《夾竹桃》
  • 《原鄉人》
  • 《雨》
  • 《做田》
  • 《笠山農場》
  • 《鍾理和日記》
  • 《鍾理和書簡》
  • 《鍾理和殘集》

鍾理和全集》,鍾理和 著,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出版,1994年4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