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啟動革命 — 告別進步時代

進步時代的主要成就,就是對持續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的追求,大多數經理人至今仍視持續改善為金科玉律,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與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則是持續改善的兩個近親,與其說這兩者著重於如何做得與眾不同,不如說它們更重視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專注於改善財務比率中分母部份(資本、員工人數、投資金額等)的數字,稱為企業厭食症(corporate anorexia),大部分省下來的成本是用來降低消費者負擔的價格,再刪減更多成本,也不能使利潤成長。


如果說精簡規模是治療企業肥胖症的速成法,買回股票即是治療成長遲緩症的特效藥。買回股票不見得能刺激公司成長,卻能獎勵股東。股票選擇權的目的,原本是希望拿到選擇權的主管能幫公司創造長期的價值,結果卻使他們採取搶短線的作法,如買回股票、成立獨立事業、及進行大規模的購併,一切只為了刺激股價,在大多數案例中,主管不是追求股東的長期利益,而是追求自己短期的利益。當一家公司的股東報酬率成長速度,明顯快過公司市值的成長速度時,也就是說,公司股價上漲速度遠超過該公司總價值的上漲速度,即表示公司在大玩財務操作的戲法。

過份沉迷於成長的公司,或許真的能夠創造更多營收,卻無法增加利潤。全美前一千大上市公司的規模(以過去三年的平均年營收衡量)與獲利(同一期間的平均營業利潤)的關聯性,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精簡規模並非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如果財務比率中分母不變,而分子部份能有成長,你一樣可以提高生產力。

在大多數公司裡,每當出現我們要更多創新的呼聲時,多半會解讀為需要研發新的產品,或在現有產品上增加新功能。任何人均可使用絕大多數的科技,特別是資訊科技,關鍵在於你能否以獨特的方式應用科技,大多數公司均陷入科技的武器競賽,為了不輸給競爭者,公司被迫投入更多科技預算。顧客要求的是高科技(high tech)與高感應(high touch)的最佳組合,與其強迫消費者接受最新的科技,企業應學習如何透過科技改進服務。

切勿以為你搶先進入市場,就能對新事業模式免疫,如果你的公司已存活一天,你就是在位者了。你以為你的競爭者是某些公司,他們絕對不是,所有被保護的領域,所有寡頭獨佔的市場,都是產業革命者想要奪取的肥肉,任何公司想喘口氣或後退一步、或重新整頓、或放棄某個事業,這些時候都是產業革命者開疆闢土的大好機會,革命者會奪取你的市場和顧客,挖走你最優秀的員工,最後搶走你的資產。

錯誤的政策,認真的執行,不僅反映出資源的大浪費,更反映出時機的大喪失,企業與政府一樣,沿用舊地圖是找不到新大陸的。如果你以為現有策略可以永續生存下去,或沒有勇氣承認它已過時,你就不會有尋找創造新財富的誘因,更不用說去擁抱新的創新事項了。不論是個人或組織,如果無法掙脫歷史對你的地心引力,你就沒有未來可言。若欠缺線性的創新,產業就是你的宿命!

到了革命時代,創造新財富的不是知識,而是洞察力(insight),能夠發現創新機會的洞察力,發現是旅程,所洞察的新機會是目的地,你必須成為自己的先知。你的目的不是要預測未來可能發生什麼事,而是要想像你能夠塑造什麼樣的未來,面對不可遇測的未來,另一個因應方法是讓自己變得更敏捷。

知道什麼事情在改變並不夠,你還要知道有哪些事物改變的速度不一致,把兩個要素擺在一塊兒,你才能確認產業革命的機會,不連續現象與改變速度的不一致,就是激發產業革命靈感的來源。人類原始的需要幾乎未曾改變,改變的是人類滿足那些需要的方式,以及人們使用的工具。任何能讓你有效滿足這些欲望的不連續現象,都有潛在的商機。

看到了還不夠,人們要真正感受到了,才會緊緊抓住某個機會,為了要感受,他們必須親身經歷。革命者常努力找出超越取捨的方法,他們痛恨有人對他們說,你只能從甲或乙之中間選一個。違反物理定律的構想很少是好的,不過,很多產業內的人所闡揚的天條,其實都是人類自己訂出來的東西。如果你能將功能與形式分離,就能想出嶄新的方法來發揮同樣的功能。革命者問為什麼的次數就是比一般人多得多。

不僅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縮短,連策略生命週期也跟著縮短了,變革速度之快,任何事業觀念不論多麼出眾,都會很快喪失經濟效率。當一個組織從如何的課題擠出最後5%的效率時,別的組織早已趁此機會發明一項新的什麼了,發明新的什麼,才是革命時代興盛的關鍵。
營運性對話策略性對話
重心集中於眼前事物
確定性
真實的
集中於未來事物
可能性
好玩的
知識的本質
知識的確認
靜態的語言
固守原來產業
內隱的假設
知識的發展
動態的語言
創造一個新產業
外顯的假設
對話的規則鼓吹、說服
權威式
達成結論
需要專家
作成決策
交換意見
假設性
開啟新對話
需要通才
持續學習

轉戰不同產業並不能創造價值,能創造價值的是創新的位置。事業觀念創新的前提是,想要脫離,甚至是暫時地脫離激烈的競爭,唯一的途徑,建立完全不同於傳統的事業模式。新事業觀念一向都是運氣加上遠見的產物。

任何一家公司均有四種不同的模式:
營運模式(operating model)指人們每天例常做的事情。
事業模式(business model)指人們在有意無意間所做與事業觀念各個要素有關的選擇。
心理模式(mental model)指的是成員對組織應如何做才能所屬產業成功的信念,即構成特定產業的教條或正統。事業模式是一個東西,心理模式則是人們對這個東西的一套信念,也反應在面對主要事業觀念的設計變數時,組織多數成員的思想趨向。
政治模式(political model)指的是組織內部權力的分配,特別指用來強化心理模式的權力分配。

事業模型:
事業觀念顧客介面
(customer interface)
履行與支援
(fulfillment & support)
履行與支援意指一家公司用何種方法上市(go to market),如何接觸(reach)顧客,使用何種管道、提供何種形式的顧客支援,及提供何種水準的服務。
資訊與洞察力公司從顧客獲得、並運用到顧客身上的資訊,也就是顧客介面的資訊內容,以及公司從這些資訊引伸出來的洞察力。
關係動態
價格結構
核心策略
(core stratege)
事業使命
產品及市場範圍
差異化基礎
策略性資源
(strategic resources)
核心能力指一家公司擁有的知識,包含技能與獨特的能力。
策略性資產策略性資產世公司擁有的資產,非指專業技術,策略性資產包含品牌、專利權、基礎建設、專利標準、顧客資料,及其他稀少、有價值的東西。
核心流程指的是一家公司實際的作法,是公司將投入轉變為產出,所用的方法與例行流程,核心流程是活動,不是資產或技能。當人們傾全力追求不可能的目標時,才有可能突破現有的種種限制,發現新的機會。
價值網絡
(value network)
供應商
合夥人通常供應某個可以彌補最終產品不足的互補品,或某種解決方案。
聯盟除了結合購買力與分攤風險外,許多公司也利用結盟,小心隔開合作與競爭的界限。
結合因子活動構造指一家公司以獨特的方法結合能力、資產與流程,來支援某特定策略。
顧客利益實際提供給顧客的特定利益組合。
公司界線一家公司的策略性資源與價值網絡之間,為該公司的界線,這個橋樑代表公司哪些是自己做,又把哪些工作外包給價值網絡的決策。
利潤潛力效率
(efficient)
為了創造財富,事業模式必須使顧客對所得利益的評價,超過生產這些利益的成本。事業模式有效率,並非意謂著它的成本最低。
獨特性
(unique)
趨同的程度愈高,想要賺到超過同業平均值的利潤,機率便愈低。光有獨特性不能保證利潤,但獨特性是一個好的開始。
搭配
(fit)
同族(consanguinity),當一個事業模式的所有要素均能互相強化時,就能為組織創造利潤。
利潤推進器
(profit boosters)
報酬遞增和排除競爭者,是獨佔的同義詞,革命性的事業觀念,其原意就是要打破原先的獨佔局面,但有強烈獨佔傾向的事業觀念,常能抵抗潛在競爭者一波波的攻勢,不至於在短時間內瓦解。
報酬漸增
(increasing returns)
想要從報酬遞增獲益,事業模式必須掌握以下三種力量集中的一種。
網絡效應一個網絡價值的增加速度,等於該網絡交叉點(node)數目或成員數目成長的平方,那些最先開始、最賣力工作、建造最大網絡的業者,自然有機會享受遞增的報酬,它們建立的網絡愈大時,不僅晚來者愈難建立與之匹敵的網絡,顧客也愈沒有轉換網絡的誘因。
正面回饋效應善用市場回饋強化初期建立的成功地位,以拉大和競爭者的距離。
學習效應如果一家公司比同業更早開始累積知識,並且學習速度比對手更快,其領先地位很難被撼動,知識的累積與經驗有高度的關連性。
排除競爭者
(competitor lock-out)
先發制人先發制人往往能排除晚來者加入競爭的機會,在研發密集(R&D-intensive)或固定成本高的產業,唯有成為業界第一才能生存下去。如果一個事業模式能夠運用固定成本的優勢,其領導地位確實很難動搖。若未搭配後續必要的動作,先發制人不見得有效果。
壓制點控制
(choke point control)
壓制點有多種形式與規模,技術標準、對某些昂貴基礎建設的控制權、與政府採購人員的人脈關係、某項專利權,或某個黃金地段。
鎖住顧客其實就是轉換成本(witching costs)的漂亮講法,如果顧客自願被綁住,鎖住顧客就沒有問題,在顧客的束縛鬆脫的那天,恐怕也是你關門歇業的好日子。
策略經濟
(strtegic economics)
規模規模可以從多個途徑產生效率。
集中集中的效率並非表現在成本上,而是指因為在不分心、專心一致的情況下達成的效率。
範圍範圍的經濟效益,多半來自不同事業單位與國家之間資源的分享。
策略彈性
(strategic flexibility)
組合廣度
(portfolio breadth)
營運敏捷度
(operating agility)
低損益平衡點

創新組織的設計法則:
不合理的期望不論目標是營收、獲利、或效率的成長率,非線性的創新總源於不合理的目標。
靈活的事業定義流動的組織界限,使技能與資源可隨時依需要靈活重組。
影響你產業未來的大多數創新,將發生在你的組織之外,不要把每年新崛起的數千家新創公司當成可怕的競爭者,而應視其為可以利用的創新來源,與挑戰傳統者合作。
了解收購的最終價值不一定在技術或產品,而可能是它所帶來的自發性的多樣化及創業動力。
是目標,而非事業沒有事業觀念創新,就不能達到極具雄心的成長目標。
對服務的提供採取寬鬆且不斷演進的定義,想使各種市場更有效率的熱忱,從為顧客設想著手,而非從公司現有的方法流程向外推銷。
放棄我們的核心資產是特定技術的信仰,我們的核心資產是快速移動的能力、滿足客戶、搶先進入市場、並善加利用我們的配銷管道。
新聲音策略方面的談話若缺乏新的聲音,產業革命的機會就等於零。
聽到年輕人的聲音
傾聽組織邊緣的聲音:激進創心的能力,會隨著與公司總部的距離而增加,邊緣地區的人往往擁有較少資源,因而被迫要更有創造力,較不易被掌控。
讓新進人員有發言空間
為創意提供公開市場一個有活力的內部市場提供創造財富的新構想
為資金提供公開市場矽谷的模式是資源吸引(resource attraction),如果構想具有價值,它便會吸引創業資金及人才等資源,反之則否。
為人才提供公開市場聘僱最優秀的人才是划算的,如果你不願聘僱永不停止追尋機會的人才,就無法建立永不停止追求機會的公司。
如果不能提供員工真正喜歡、令人振奮的工作,他們便會開始要求離去,如果不能讓人才感覺有發揮才能的機會,就無法贏得優秀人才。
想要在革命時代成功,公司必須給員工將完整人性發揮在工作上的理由,人才的公開市場使公司絕大多數有創造力與活力的成員,能致力追求令人振奮的新機會。
低風險實驗風險 = 投資 * 失敗機率。
速度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他們無法容忍光說不練、紙上談兵的行為,快速試驗與製作原型,克服新機會必定帶有不確定性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新構想擺在顧客面前,看看他們是否會上前咬它一口。
個人風險必須與計畫風險分開,你應該褒揚那些領軍向未知遠征探險的個人或團隊。
細胞分裂界定寬廣的事業界限,忠於單一技術或特定事業觀念,將會扼殺創新,最終使公司走上絕路。
規模不是問題,正統才是問題,抑制創新的是對原有事業模式的堅持,而非事業的規模本身。
個人財富累積不能像獎勵管理者那樣獎酬創業者,不了解這個簡單道理的公司,將會大量流失創業人才,創業者不會為小惠而怒力,他們為股份而打拼。
對創業者提供高激勵誘因,使他們分享創造出來的財富,在革命時代,如果不分享財富,公司將愈來愈難以創造財富。

創新能力:
技能
評估指標財富創造指數(wealth creation index,WCI):
  • 界定領域。
  • 計算公司市場價值(market value)的變化,並與整個領域市場價值的變化來比較。
    • 財富創造指數若小於1,就是事業觀念過時的訊號。
    • 在沒有進行收購或合併下,任何領域價值佔有率躍升的公司,必然是產業革命者。
資訊科技
管理流程有幾種對創新不利的方式:
  • 大多數管理流程都是行事曆導向(calendar-driven)。
  • 大多數管理流程都偏向守成而非成長,他們看重效率,而鄙視為探求新競爭空間所進行的實驗。
  • 大多數管理流程都以現有事業模式為出發點。
  • 大多數管理流程都以趨避風險為原則而設計。

創新流程:
創新之輪想像想像出新的可能性。
設計設計出連貫的事業模式。
實驗進行小型實驗以測試事業觀念的活力,並加以調整。
評估評估學習的新得。
擴大根據學習成果,決定是否擴大規模,或進行另一項實驗。
創新組合構想組合可靠、但未經測試的新事業觀念構想的組合。
實驗組合有特定價值的構想升級到實驗組合,用低成本的方式進入市場確認其成效。
一個淘汰而未發展下去的事業觀念,並非全無貢獻,每個實驗都可產生學習,若能從中學習與分享學到的東西,將能從中學習與分享學到的東西,將能幫助公司提高下一個激進構想成功的機會。
新事業組合有成功希望的實驗進入創業的階段,這裡的目標是逐步擴大原來的構想。
在新事業階段的學習專注於利潤模式(profit model)與營運模式(operating model)的可行性,而不是在事業觀念。
必須開始認真找尋能分攤風險、貢獻互補技能的策略性夥伴財務投資
需要的技術範圍或資產
策略性窗口(strategic window)
在事業觀念的品質已獲肯定後,現在重要的是創業團隊的品質,有四個標準:這個新事業與公司長期策略目標之間的合適性:企業若在育成新事業的同時任由核心事業凋零,必然會被視為不務正業,公司應該兼顧發展內部新事業(spin-up)及獨立事業(spin-off)。
這個新事業對公司資產與能力的依賴性
這個新事業可能成為其他新事業的平台:如果讓新事業一直獨立在外,會扼殺內部的創意市場,舊事業將無法從新事業學習。
這個新事業有顯著凌駕其他新事業的潛力:創意的產生雖不應被設限,公司卻必須選擇把精力專注於何處。

行動主義起來造反:
建立觀點一項觀點必須通過四項試煉:
  • 可靠性
  • 一致性
  • 具說服力
  • 有商業利益
擬定一份宣言以充分理由解釋這個目標的必要性:尋找在閱讀之際會產生爆炸力的資料炸彈(data bomb),也就是能挑戰成見與創造急迫感的事實資料。
切中人類永久的需求與渴望:保持建設性,不要批評,不要把過去的失敗掛在嘴邊,不要尋找怪罪的對象。
列出清楚的行動綱要:
  • 用簡單的語句及強而有力的譬喻,讓人很容易瞭解你的構想並加以傳播,將非常複雜的構想變成易於傳播的概念。
  • 提供廣泛的建議,但不要認為某個行動非做不可,並為此爭論。
吸引人們的支援:宣言要簡潔有力,可不是按字數計酬,宣言要以機會為重心,宣言若是著重於正面效益而非負面效果,就比較容易被溝通。
創造聯盟你無法憑己力改變公司的方向,即使是公司的董事長最終也會學到這個道理。
挑選目標對象及關鍵時機
合作與中立在公司裡,對立與尷尬很難產生成效,必須合作與消除敵意,而不是貶抑與衝突,以尊重澆熄憤怒。
找一位翻譯者
小贏、早贏、常贏
隔離、滲透、整合使你夢想成真的資源,常來自他人,你必須設法讓那些用有資源的人成為盟友,而這只有在你成功地進行滲透時才能達成。


啟動革命》,蓋瑞哈默爾 著,李田樹、李芳齡 譯,天下文化出版,2007年10月。
競爭大未來》,蓋瑞哈默爾、普哈拉 著,顧淑馨 譯,智庫文化出版,2004年4月。
大象與跳蚤》,查爾斯韓第 著,潘東傑 譯,天下文化出版,2002年09月。
Innovation to the Core: 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the Way Your Company Innovates》,Peter Skarzynski、Rowan Gibson 著,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出版,2008年03月。
Dealers of Lightning: Xerox Parc and the Dawn of the Computer Age》,Michael A. Hiltzik 著,Harpercollins出版,2000年4月。
高科技高思維》,約翰奈思比、娜娜奈思比、道格拉斯菲利普斯 著,尹萍 譯,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2月。
Rules for Radicals: A Practical Primer for Realistic Radicals》,Saul David Alinsky 著,Random House出版,1989年10月。
複雜》,沃德羅普 著,齊若蘭 譯,天下文化出版,1996年1月。
活出意義來》,維克多弗蘭克 著,趙可式、沈錦惠 譯,光啟文化出版,2008年3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