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競爭大未來 - 核心專長和資源運用

40/30/20定律,是指高階主管約有40%的時間用於前瞻未來,其中有30%是用在思考未來的三五年上,僅有不到20%的時間,是用於建立集體共識,因此高階經理人平均用在建立企業整體願景上的時間不及3%。高階主管每兩三年輪調的作法有其看不見的代價,促使大公司改變策略的往往不是出現了新競爭對手、新科技或政府管制上的大變動,而是主其事者換人了。

美國大企業減少雇用員工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來自企圖搶走美國工作機會的遙遠外國競爭者,反而是來自未能掌握變局的美國企業高階主管,裁員最力的公司絕不會名列最受歡迎公司的排行榜,反倒是名列經營不善排行榜的機會較大。縮小規模先於改善營運的公司,等於放棄了眼前的事業,重視營運改善卻不致力於別出心裁,則是放棄了明天的事業。


企業重組少有能使企業脫胎換骨,充其量只能多爭取一些時間,重組至少三年以上的美國大企業股價通常都會有所改善,但絕大多數只是曇花一現,股價平均落後指數成長率的差距比重組開始前還要大,精明的投資人應該把企業重組的消息看作是利空而非利多,縮減規模只是不合時宜地設法糾正過去的錯誤,不是創造未來的市場。

高階主管常認為,進行重大併購,是脫離成長無望的成熟企業的唯一生路,併購能嘉惠收購公司股東的例子少之又少。改造工程旨在根除不必要的虛功,使公司所有的作業流程都朝向使顧客滿意,縮短生產週期及達成全面品質(total quality)的方向前進,但說服企業高層願意大肆進行改造的,十之八九都是因為它號稱可以降低成本,而非提升顧客滿意度。

對競爭力的研究往往失於:
  • 時段的選擇過短,僅數月、數年而非數十年。
  • 分析的單位過小,以產品或事業單位為研究對象,不是自整個公司甚至幾家公司的結盟著手。
  • 涵蓋的競爭範圍太小,只談市場競爭,不談其他競爭。
企業信念與毅力的基礎是希望改進人類生活,未來的競爭是為了造成影響,而非立即獲得金錢利益,產業不會演變,而是亟欲改變現狀的公司會挑戰既有的常規,重劃區隔的界線,提升顧客對價值與性能的期待,創新產品服務概念。無法想像未來便難以創造未來,難以獲取未來的利益,落伍者最糟糕的是採取最熟悉的路線,相反的,挑戰者不計方向,一定走機會最大的路線。

最高管理當局最主要的任務是改造產業和建立新策略,而不是僅改造企業流程,競爭力之戰是屬於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爭鬥,不是國與國之間的角力:
  • 自根本上改變其遊戲規則
  • 重新劃定產業間的界線
  • 創造全新的產業
策略規劃實際上流於一種可行性過濾過程,其著眼點是在解答某項策略是否完全可行的問題,新策略典範則是:
既能又能
競爭挑戰改造流程再創新策略
組織轉型產業轉型
為市場佔有率競爭為機會佔有率競爭
找尋未來目標以學習為策略以遺忘為策略
以策略為定位以先見之明為定位
策略計畫策略架構
為未來動員以配合為策略以勉為其難為策略
以資源分配為策略以資源累積與借力使力為策略
決勝未來在既有產業結構內競爭為塑造未來產業結構而競爭
為產品領導地位競爭為核心專長的領導地位競爭
個別競爭結盟競爭
擴大新產品的命中率擴大新市場知識的學習率
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縮短取得全球先機時間

決勝未來的競賽都會經歷三個互有重疊卻截然不同的階段:
階段策略
爭取產業遠見與知識的領先地位幻想未來的競爭,仔細研究推動產業的動力以獲取產業遠見之明
培養潛在演變具開創性的觀點,將這些觀點濃縮為策略架構:
  • 功能
  • 核心專長
  • 接觸顧客管道
爭取較短的發展路途先發制人地培養核心專長,探究不同的產品觀念,重新建構接觸顧客的管道
結合產業參與者組成聯盟並加以管理,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積極爭取影響未來產業結構的形成。
迫使競爭對手走上更遠更貴的發展路途
爭取市場地位與佔有率此時的創新著重於產品線的延伸、效率的增進及邊際收益通常不大的產品服務差異化。
建立全球供應商網路
設計合宜的市場定位策略
在關鍵市場上搶先競爭對手
盡量提高效率與生產力
管理與競爭者的互動關係

人人都是自身經驗的囚徒,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要有選擇性地忘卻過去並非易事,有兩項原因:
  • 情感上的
  • 經濟上的
這種由過去經驗一代一代傳下來根深柢固的教訓,會形成兩種危險:
  • 時間一久,大家往往會忘卻當初產生這種看法的緣由。
  • 經理人可能因此自認為,我不知道的事根本就不值得去學習。
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會持續貶值,落伍者高階經營階層未能儘速設法沖銷逐漸貶值的智慧資本,對創造新的智慧資本又投資不足。愈成功的公司遺忘曲線愈品緩,最高管理階層很易流於喜愛任用或拔擢跟自己對味的人,以致使嚴重的基因缺陷一直保留下去。自然界的基因多樣性來自突變,企業的變種則來自創意中心(skunk works)、內部創業(intrapreneurship)、投資副業及其他形式的從基層開始的創新。

產生產業先見的方法:
  • 由策略事業單位轉向核心專長
  • 由產品轉向功能
  • 向其他產業借鏡
  • 用兒童的眼光看事情
  • 多樣化的整合
  • 質疑價格與品質的傳統觀念
創業時只要挑戰既有業者所公認的正統思想即可,但要守成,企業便需有挑戰本身信念的雅量,公司要往何處去比它來自何方更重要。公司的技術想像力總是超越產品想像力,產品想像力又高出創業想像力,結果造成技術與人力資源難以充分發揮。

企業可分為三類:
  • 企圖引導顧客向他們不願意去的方向走
  • 聽從顧客並滿足其需要
  • 引導顧客朝他們願意但尚不自知的方向走
純顧客導向的風險還不止於永遠只能做個追隨者,它還會引發究竟顧客是誰的大問題。

凡只是老闆個人意志延伸的遠景,都很危險,反之,只因為某些企業領導人無法分辨虛榮與遠景,便全盤否定產業遠見這個觀念,同樣相當危險。高階經理人的主要職責正是在發掘和利用整個組織內的各種高見,他們必須負責讓公司建立產業先見,但不是由他們一手包辦,擴大管理框架最不可或缺的是求知欲及謙虛的態度。

大多數公司都是管理過度,領導不足,多數企業的總部對控制部屬的重視遠過於引導部屬,員工有責任為公司的成功辛勤工作,這是雇用契約的基本要件,但管理當局也有相對的責任,為工作賦予比金錢報酬更崇高的目的,要激勵員工的情感及智慧,絕不能只靠個人收入的利誘,再好的薪資制度也無法保證,一心一意追求個人更高的收入,到頭來不會稀釋掉公司的成功。

看得愈遠,在決定投入大量無法挽回的資源時,就應該愈慎重,產業未來演變的大方向或許可以預測,但在技術、標準、個別的產品與服務上,演變的確實行進路線卻無法百分之百地預測。策略架構不是詳盡的計畫,它只列出必須建立的主要專長,但並不實際說明如何建立專長的進一步細節,策略架構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它有多麼特殊,而在於架構背後,企業對此策略的瞭解與認同程度。

核心專長非會計用語上的資產,它不會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專長不像有形的資產會逐漸消耗,但核心專長可能隨時間而喪失價值,所有核心專長雖均是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卻不一定全是核心專長。資產價值和帳面價值之所以有差距不是因為商譽,而是出於核心專長,反映著投資人對公司特有專長的信心,反映他們相信善用這些專長可產生多少潛在價值。

企業決心建立新的核心專長,應該定位在創造一系列新的顧客利益或改進現有的一組顧客利益,而不是針對單一產品市場而來。專長的建立靠學習的累積多過發明的大躍進,因此很難壓縮建立專長所需要的時間,縱使產品週期是愈來愈短,但要在核心專長取得領先地位,仍可能要耗費數年而不是數月的時間。在專長上競爭不是產品對產品,甚至也不是事業單位對事業單位,而是企業對企業。企業整體的策略不止於個別事業單位策略的總和。當一家公司的品牌佔有率大幅超過核心產品佔有率時,就有失去控制本身命運的危險。

建立核心專長的主要課題:
市場
現有市場新市場
核心專長新專長十年後第一:為保衛及擴大現有市場地位,需要哪些核心專長?機不可失:為參與未來最令人振奮的市場,應培養哪些新核心專長?
現有專長填空:若改進現有專長的利用,有哪些可以增進市場地位的機會?白色地帶:把現有核心專長作有創意地重新安排或重新組合,可創造哪些新產品或服務?

核心專長必須通過三項考驗:
顧客價值顧客是決定何者是何者不是核心專長的最後裁判,企業要辨別自己的核心專長,就須不斷自問,某項技巧或技術是否對顧客重視的利益有相當的貢獻。
競爭差異化每個產業都有一些先決技術與能力,是入行必備的檯面上條件(table skates),可是卻不足以產生相當的競爭差異。
展延性如果無法尤其中衍生出成群的新產品或服務,則站在整個企業的立場可能就不覺得是核心專長了。

一般總是以有形資產多寡,而非無形的智謀高低來判斷對手的實力,決勝未來的關鍵將在智謀而非資源。雖然資源充裕就投資而言,是能使公司處於戰略上的優勢,但並不能增加決策的智慧。

公司規模大很重要的理由:
  • 擁有與大規模競爭對手並駕齊驅的資源及全球配銷系統,可佔不少便宜。
  • 大公司比較肯花較多的錢在員工教育與訓練上。
  • 豐富的資源是明日大好商機的敲門磚。
  • 大公司員工眾多。
無法勉為其難的原因,不在於是本行的龍頭,而是不曾為其領導地位賦予新的意義,使之更符合多變的產業環境,問題不是出在公司是否是產業領袖,而是出在員工的志得意滿。勉為其難及為克服困難產生的創意,是企業成長及生命力的泉源及動力,這便是訂定策略的第一步,必須在企業現狀與目標之間刻意製造不協調的原因。

善用資源的基本前提:
  • 企業資源基礎觀點:公司可以看作是資源及依產品或依市場劃分的事業單位的組合,一定要把公司當作是專長的組合(a portfolio of competencies)來看待。
  • 資源有限不必然會妨礙企業爭取領導地位,資源富饒也不保證永享領導地位。
  • 公司的市場地位與資源所產生的競爭力之間,不一定成正比。
  • 因善用資源而提高效率,最主要是靠擴大生產力的分子(營業額和淨利),而非縮小分母(投資和人力)。
  • 最高管理階層對資源善用的重視遠超過資源分配。
資源運用能力將是最終的決勝關鍵,善用資源的各種層面:
目標統一建立策略目標共識,長時間內使目標不致分散。
專注明定確切的改善目標,在特定時間內使資源不會稀釋,要專注在正確的對象上,即瞄準於對顧客所看到的價值最能發揮效用的活動。
瞄準目標強調高附加價值活動
學習充分運用每位員工的智慧
借用取得合夥人的資源
調和以新方式組合各種技巧,將個別的技術作創意的組合。
平衡取得重要的互補性資產,取得擁有能使企業專長充分發揮的相關資源。
再利用重複使用技巧及資源
結盟找出與他人共通的目標
保護防止讓競爭對手取得資源,瞭解對手對其本身市場的定義,是尋找防禦鬆弛的競爭空間的第一步,目標則是在強大對手疏忽之處建立自身的實力。
加速縮短回收時間

許多公司仍假設追得快比打頭陣要好,基於兩個假設:
  • 作先鋒的先天風險就比較大
  • 作先鋒先天的一定會犯錯
失敗的拓荒者常怪罪市場尚未成熟,然而市場永遠是現成的,不成熟的是產品或服務本身。

建立標準十分重要是基於兩個理由:
  • 缺少共同標準可能使未來遲遲無法降臨,沒有外來標準的刺激,員工很容易就會覺得,要求改進的壓力不是來自市場競爭的現實,而是出自最高主管的私心
  • 角逐各方的利益相左
基於數項理由企業必須結盟:
  • 沒有一家公司能擁有實現某種新產品或新服務所有必要的資源。
  • 為平息政治顧慮,結盟有可以化解潛在的競爭對手,減少未來可能的對立,或是阻斷競爭對手取得合夥對象資源的機會。
  • 時間一久,不同專長或能力的相對重要性或許會轉移,造成聯盟中的權力重分配。
  • 節點公司必須認清,不見得每個合夥人對結盟都同樣地投入,它們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興趣、不同的參與程度,而投入的程度不是由投資的水準來衡量,而視高階主管有多麼關注與多麼感興趣而定。
虛擬整合(virtual integration)現正取代垂直整合,合夥人之間的關係不是以交易為導向而是長期的合作,不涉及所有權且無法律拘束力但彼此相互依賴。

全球先機的4P:
管道暢通(proximity)市場關鍵與否取決於幾項因素可提供參考價值的顧客群
市場規模及商機大,有助於回收研發成本
市場成長率高或具有成長潛力,在領先對手的競爭中居關鍵地位
先入為主(predisposition)標幟品牌不一定要用公司名稱,用不用是戰術的運用,在爭取印象或知名度佔有率的競爭上,是範疇經濟(economics of scope)當道,要打動顧客嘗試新產品所需花費的廣告及促銷費用,延伸品牌平均比全新品牌要低36%,推出六年後僅有三成新品牌的產品仍在銷售中,但利用既有品牌的產品,卻有一半能夠持續下去。
一個標幟品牌能影響顧客建立偏好的特性,結合在一起便構成知名度佔有率知名度:顧客對品牌的認知程度。
信譽:顧客對某個牌子的產品,有多少信心。
親和力:品牌融入顧客自我意識的程度。
廣度:某一品牌可提供的優良產品範圍有多廣,一個品牌固守單一產品類別的年代愈久,就愈不容易跨足其他產品領域。範圍愈廣,品牌所代表的意義多少會有些模糊,但對顧客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溝通宣傳(propagation)取得全球先機的最終目的不在於全球品牌的建立,重要的是儘快把新產品或新行銷概念推廣到世界各地。
先發制人(preemption)對刺探行銷而言,最要緊的不是一箭中的,而是能夠以最快速的速度調整方向,儘快再射出另一箭,只有在產品或服務儘管還不是很完美,便試行推出,才能帶來真正的知識經驗。
許多大公司對產品成敗的衡量與賞罰方式,失敗都被歸咎於人為因素,是刺探行銷的一大阻礙。


競爭大未來》,蓋瑞哈默爾、普哈拉 著,顧淑馨 譯,智庫文化出版,2004年05月。
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James P. Womack、Daniel T. Jones、Daniel Roos 著,Rawson Associates出版,1990年。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