銃庫山(10-21),又名沖庫山,海拔612公尺,三等三角點145號,位於公館鄉北河村與獅潭鄉和興村交界,清光緒初年,黃南球拓墾獅潭時,在東側山麓建有存放火藥武器的倉庫因而得名。
登臨銃庫山有南北兩路線,南線由公館鄉南河村萬善祠起程,經阿畢崎古道上登;北線則由北河村茄苳樹下伯公祠東側起程,在苗26鄉道往暗影岔路口右轉,循柏油路面前行,經北河國小舊址上登,柏油路段約莫需要踢一個小時,從登山口到三角點,僅需5分鐘,三角點不在最高點,如果沿著登山口旁的柏油路繼續上行,有一段無尾步道,讓人身陷咬人貓叢中,無法登上山頂。
北河山區在日治末期,墾戶陸續移入開山墾荒,並因為發現煤礦,大量工人前來採掘,為解決鄉民子女就學問題,日本政府於1944年在茄苳樹下設立南河國民學校北河分校。1954年因校地狹隘,難有發展空間,將學校遷建銃庫山山腹現址,1956年獨立北河國民學校,1970年代以後,因煤礦源枯竭和社會經濟型態改變,人口迅速外移,1985年遭裁撤廢校。
網路上記載奉工古道,指登山口在苗26鄉道茄苳樹伯公旁,我在此來來回回找尋約一個小時,甚至錯鑽入昔日的舊苗26鄉道中,以及登臨錫隘隧道後方的養護工程,均無所獲,遂決定先登頂銃庫山,並決定放棄奉工古道,直接開車到石觀音寺,走石觀音古道。
孰料,在苗26鄉道往石觀音寺的岔路上,約莫500公尺即可見到奉工古道的指標,於是又停車探路,打算由奉工古道上登石觀音寺,再接石觀音步道,怎料古道在接到乾溪溝後路徑消失,在芒草叢中掙扎割傷了半小時後,決定放棄退出。
奉公為日本用語,意指義務勞動,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常徵調民間人力奉公協助公共工程,奉工古道是北河段上行至鳴鳳地區的道路,舊名稱大崎,如今古道僅剩前半段,連名稱也誤用為奉工,殊為可惜。
石觀音寺,創建於清光緒24年(1898),屬頭屋鄉飛鳳村,原稱四方石下,是一座天然岩洞,相傳最早為山中居民徐阿來,因尋找遺失的豬隻來到山洞中,並於洞中許願,若能尋回豬隻,將買一觀音神像以供酬報,後果如願,但因地處偏僻,僅附近居民及獵人燒香禮拜,黃滿頭家的五虎將羅成晚年出家隱居於此天然石洞中,法號普雲,才蔚為佛教聖地,是一座具有相當歷史及極富盛名的古剎。
石觀音古道,沿沙河溪上游上溯到芎蕉坪時渡溪,沿著石觀音山與龍珠山兩山之間的陵線走上石階步道,便可登上石觀音寺,是昔日從苗栗市到石觀音寺的路線。
石觀音山(10-22),又稱龍珠山,海拔460公尺,殖產局三角補點,位於頭屋鄉飛鳳村和公館鄉北河村交界,盛產石英白砂,可作為玻璃原料,因此成為台玻的礦場,開採得面目全非,原來的平緩坡地被削去一大半,使山頭變成極為陡峭。
從石觀音寺走石觀音古道全程下坡,現在岔路口登臨石觀音山,再循佈滿青苔的石階下坡,然後赤腳踢2公里柏油路上坡,結束5小時的健行。
登臨銃庫山有南北兩路線,南線由公館鄉南河村萬善祠起程,經阿畢崎古道上登;北線則由北河村茄苳樹下伯公祠東側起程,在苗26鄉道往暗影岔路口右轉,循柏油路面前行,經北河國小舊址上登,柏油路段約莫需要踢一個小時,從登山口到三角點,僅需5分鐘,三角點不在最高點,如果沿著登山口旁的柏油路繼續上行,有一段無尾步道,讓人身陷咬人貓叢中,無法登上山頂。
北河山區在日治末期,墾戶陸續移入開山墾荒,並因為發現煤礦,大量工人前來採掘,為解決鄉民子女就學問題,日本政府於1944年在茄苳樹下設立南河國民學校北河分校。1954年因校地狹隘,難有發展空間,將學校遷建銃庫山山腹現址,1956年獨立北河國民學校,1970年代以後,因煤礦源枯竭和社會經濟型態改變,人口迅速外移,1985年遭裁撤廢校。
網路上記載奉工古道,指登山口在苗26鄉道茄苳樹伯公旁,我在此來來回回找尋約一個小時,甚至錯鑽入昔日的舊苗26鄉道中,以及登臨錫隘隧道後方的養護工程,均無所獲,遂決定先登頂銃庫山,並決定放棄奉工古道,直接開車到石觀音寺,走石觀音古道。
孰料,在苗26鄉道往石觀音寺的岔路上,約莫500公尺即可見到奉工古道的指標,於是又停車探路,打算由奉工古道上登石觀音寺,再接石觀音步道,怎料古道在接到乾溪溝後路徑消失,在芒草叢中掙扎割傷了半小時後,決定放棄退出。
奉公為日本用語,意指義務勞動,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常徵調民間人力奉公協助公共工程,奉工古道是北河段上行至鳴鳳地區的道路,舊名稱大崎,如今古道僅剩前半段,連名稱也誤用為奉工,殊為可惜。
石觀音寺,創建於清光緒24年(1898),屬頭屋鄉飛鳳村,原稱四方石下,是一座天然岩洞,相傳最早為山中居民徐阿來,因尋找遺失的豬隻來到山洞中,並於洞中許願,若能尋回豬隻,將買一觀音神像以供酬報,後果如願,但因地處偏僻,僅附近居民及獵人燒香禮拜,黃滿頭家的五虎將羅成晚年出家隱居於此天然石洞中,法號普雲,才蔚為佛教聖地,是一座具有相當歷史及極富盛名的古剎。
石觀音古道,沿沙河溪上游上溯到芎蕉坪時渡溪,沿著石觀音山與龍珠山兩山之間的陵線走上石階步道,便可登上石觀音寺,是昔日從苗栗市到石觀音寺的路線。
石觀音山(10-22),又稱龍珠山,海拔460公尺,殖產局三角補點,位於頭屋鄉飛鳳村和公館鄉北河村交界,盛產石英白砂,可作為玻璃原料,因此成為台玻的礦場,開採得面目全非,原來的平緩坡地被削去一大半,使山頭變成極為陡峭。
從石觀音寺走石觀音古道全程下坡,現在岔路口登臨石觀音山,再循佈滿青苔的石階下坡,然後赤腳踢2公里柏油路上坡,結束5小時的健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