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視野:杜拉克談經理人的未來挑戰 - 善用組織工具

幾乎所有的危機問題,都不在於執行不力,也不是做錯事,其實,多數的情況是做了正確的事,卻毫無成果,這就是傲慢的官僚體系(arrogant bureaucracies)。

不論是企業與否,每個組織都有其企業理論,企業理論涵蓋三部分:
  • ‧經營環境的假設,社會及其架構、市場、客戶與科技
  • ‧組織成立宗旨的假設
  • ‧組織核心能力的假設

有效企業理論的特點:
  • 經營環境、企業使命與核心能力三項假設,必須符合現實
  • 三項假設必須互補
  • 公司全體都要知道,並瞭解企業理論:文化不能替代紀律,企業理論就是一種紀律
  • 企業理論必須不停的接受試煉,一個建立於不斷變動事物的假設,必須具備應變能力。
一個組織的企業理論逐漸不合時宜之際,第一個反應一定是防衛性的,掩耳盜鈴,假裝事情根本沒有發生,接下來則是拼湊應付。狀況已變,但企業理論卻未相應變動,理論過時是一個惡化且致命的毛病,要接受一個鐵律:有病不要拖,快刀斬亂麻。天才比不上努力,聰明比不上審慎,這些就是執行長的本錢。

看出企業理論是否過時的徵兆:
  • 企業快速成長,肯定也是企業理論出現危機的徵兆,任何一個在短期內就成長兩倍或三倍的組織,其企業理論肯定是不夠用了。
  • 意外的成功和失敗,包括自己與競爭對手的成功和失敗。挫敗應被視為是市場已經產生變化,或公司核心能力已經退化的徵兆。
防範企業理論過時的措施只有兩個:
棄置(abandonment)企業每3年就應該檢討每項產品、服務、政策與經銷管道,自問「如果我們不是已經在這麼做的話,現在會投入嗎?」藉由質疑公認的政策與例行事務,組織會迫使自己思索理論、測試假設。組織將無法因應企業理論過時所產生的轉機。
研究企業外部狀況,特別是要研究那些非客戶根本變化的徵兆,鮮少出現在組織內部或客戶身上,幾乎都出現在非客戶身上,而非客戶的數量總是超過客戶本身。客戶導向很重要,但非唯一,一個組織同時也必須是市場導向。

規劃一件事,必先從特定的工作開始,再投入資訊,最後才是協調人際關係。不確定規劃法會問:「那些已發生的事實中,哪些會影響未來?」成功的創新其實是利用已經發生的變化,創新領先者利用變化本身,與認知及接受變化的這段時間差。

任何只要會利用結構趨勢的人幾乎一定能成功,當結構趨勢凋零或逆轉之際,因循者將面臨衰亡,迅速因應者將面對轉機。此一問題的答案,決定了一個公司或產業的契機,要實現契機,就得把契機與公司的長處與本能相結合,這就是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分析。

先決條件是企業要取得知識與人力資源來因應機會的來臨,而這就需要另外編制一套未來預算,公司每年編制10-12%的預算,用於應付未來所需的資源,必須是常設預算,年年編制,不受業績好壞影響。

企業致命五忌:
迷信高單位利潤與超額訂價高單位利潤不等同於最大利潤,總利潤等於單位利潤乘以銷貨量,最大利潤發生在能創造最大總利潤流量的那個單位的利潤值,這個單位利潤值,往往也是企業取得最佳市場地位的數值。
新產品按照市場最高承受價來訂價
成本導向訂價法就客戶來說,廠商賺不賺錢不是他們的事,唯一的合理訂價模式,應該是以市場願意支付的價格作為基準,並假設對手可能的訂價,再設計自己的產品。
成本訂價制(cost-led pricing)轉變為定價成本制(price-led costing),是驅使公司採用經濟鏈成本制的一個強大動力,根據客戶願意支付的價格,來決定可容許的成本,並且是在設計階段就開始這麼做。
除新佈舊
助長問題,扼殺機會解決問題充其量只是防止惡化罷了,只有機會才能創造出成果與成長,而且機會像問題一樣是很困難且費事的。

總統(經營者)六守則:
必須瞭解應該做什麼否定現實,只會換來一陣瞎忙。
專心一致總統的優先處理事項,一定是攸關緊要之事,不具高度爭議性就不是要務。
沒有事情是絕對的,意外也是正常的認知上的差距,總是在事後才看得清楚,但也只是馬後炮罷了,一個行事有效率的總統,會瞭解政治一定帶有風險。
事不躬親不需要總統做的事,就絕對不要做,事必躬親只會事倍功半,管理一個政府,本就是細部分工之事,只要確保每件事都有人在做就行,總統需要的是一個具有高度紀律的小團隊,每個人負責一個領域。
總統在政府機構內不要有朋友隨時想要靠著友誼濫用職權
選上後,就別再搞競選活動了

管理家族企業守則:
內舉要避親,除非家族成員像非家族員工一樣能幹、苦幹在家族企業中,不論家族成員的正式職稱為何,他們永遠屬於管理高層,平庸或懶散的家族成員被安插進公司時,會引發非家族同事的憎恨,高層管理的威信也很快就喪失殆盡。
不管管理階層有多少家族成員,也不論他們是多麼優秀,一定要有一項重要職務由非家族成員的外人擔任家族企業中,一定要有一位身居高層、廣受敬重且公私分明的外人,一般不是財務長就是研究部門主管。
除了一些規模很小的家族企業外,其他家族企業逐漸要延攬外界專業人士出任一些關鍵職務既然延聘這些專業外人,就要把他們一視同仁,如果視他們為次等公民的話,鐵定留不住人。
把接班決定權託付給一位外界人士,此人際不是家族成員,也不是公司員工當接班問題已經惡化時,再由外人出面解決往往為時已晚,因為到了那個時候,家族成員早已選邊站,家族企業的接班規劃必須整合財務與稅務考量,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弄得來的。

經濟環境中的成長活力正迅速由大型企業移轉到中型企業,而中型企業往往是經營權與所有權合一的,要鼓勵創業精神,就要鼓勵家族企業並使他們能夠延續下去。經營企業,企業與家族才能生存,經營家族,企業與家族都得完蛋,家族企業的精髓一定是在企業這兩個字上,絕不是家族這兩個字上。

在知識社會中,知識是個人及整體經濟的最主要資源,經濟學家所說的傳統生產因素,土地、勞動及資本並不會消失,只是變成次要因素,只要有專業知識,就可以輕易取得傳統生產因素。但是專業知識本身並不能創造產能,唯有知識與某項任務整合後,才具有生產力,知識社會也是一個組織社會,不論是商業或非商業組織,每個組織的目的及功能,就是要把專業知識整合,以便執行一項共同任務。

在知識社會中,知識只能存在於應用之中,通才現在逐漸是指那些學會額外專業知識的人,尤其是指那些迅速學會專業知識,以便轉換工作的人。知識社會的知識屬於實用型知識,所以是取決於應用實境,而非其內容。知識無貴賤之分,其成效端視其對共同任務的貢獻程度,而非決定於先天的優劣。

在知識社會中,知識是工具,故其重要性與地位端視其執行的任務而定,知識社會不可避免的是一個組織型社會,故其核心且獨特的機能就是管理。管理的精髓不是技術與程序,在於讓知識發揮生產力,換句話說,管理是一項社會機能。

促成知識變化的最主要誘因,並非源於自身專業領域,新知識的出現,進而造成舊知識的過時,此一現象並非局限於科學與技術這兩個領域。知識的動力迫使每一個組織,必須要做好變革管理,這意味著每個組織,要有一切重新來過的準備,組織逐漸要去規劃割捨一項成功的產品、政策或實務,而不是去延長產品的壽命。

三項實務(systematic practices):
持續改進組織所從事的每項作業也就是日本人所說的改善,改善的目標就是2-3年內,改進一項產品或服務,讓它整個脫胎換骨。
每個組織都要學習如何利用知識乘勝追擊,不斷推陳出新。
每個組織將要學會創新現在可以,也一定要把創新整合成一套系統性的程序,然後,當然就是捨棄,再一切重新來過。組織要能應變,就要實施高度分權,因為組織結構必須設計成可以儘速做成決策。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必須持續地打擊、打亂並撼動社群,組織必須改變對技能與知識的需求。

知識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知識的開放,意味著每個人都要自行規劃就要、自行改善,並自我期許,這是一個有史以來可讓更多人成功的社會,反過來說,也就是有更多人會失敗的社會。知識不限定在任何國家,它是跨國的、機動的,而且隨處都可快速且廉價創造,知識本身是不能買賣的,知識的成果則是可以買賣的,知識的取得是要付出代價的,只是你定不出這個價格。

新工作需要比較高的教育程度,具備吸收並運用理論知識及分析知識的能力,並且要有不同的工作方式與心態,最重要的是,要有終身學習的習慣。一位知識份子將逐漸變成一個知道如何學習,而且終身學習的人,特別是透過正規教育來學習。

當知識可普遍取得之際,就不存在怠惰的藉口。知識工作所需的正規教育,只能透過並在各級正式學校取得,無法以學徒制的方式取得。教育就是知識社會的樞紐,學校教育則是其關鍵機制。

多數知識工作者,職業生涯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受雇者,組織對知識工作者的依賴要遠高於知識工作者對組織的依存,組織必須推銷其知識工作,以便找到量足質精的知識工作者。薪資已經買不到忠誠,而這也是現代社會的另一項潛在衝突,組織必須向其知識受雇者證明,它提供了一個讓他們充分發揮專業知識的工作機會,才能贏得他們的忠誠。

經理人往往很容易忘記,其實所有人都是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一個組織,組織愈是轉變為知識型組織,其成員就愈容易退出轉戰他處,因此,組織一直是處於爭取最關鍵資源的狀態,也就是吸收能幹且專業知識豐富的人才。

委外所有支援(support)性質而非生財(revenue pruducing)性質的工作,或是把所有不被列為晉升高層,所需具備的工作歷練作業外包。聯盟(alliances)是企業成長的一個途徑,這種合縱連橫的企業趨勢可能比委外還要重要。合夥及聯盟對新企業或新業務關係的管理需求,命令他人是行不通的,只能去獲取他人的信任,對組織及其高層來說,必須要去贏得編制內外員工的信任。

現在管理的不是一個工作團隊,而是個人,得非常熟悉每個人。知識工作者要發揮生產力,關鍵就在於要人盡其才。不管是在哪個層次,知識分子一定要讓他人瞭解他們的想法。組織管理階層雖說必須具有權威,但在現代組織中,管理並不是發號施令,而是啟發他人。人員不能在新團隊主管領導下,還要對就舊主管負責。

知識工作者,以團隊方式運作,必須與組織接觸。知識工作者也必須學習一樣全新的事物,那就是如何從一個團隊轉換到另一個團隊,如何把自己整合到團隊中,對團隊要抱著何種期待,自己要對團隊做出何種貢獻。知識工作者必須是專才,但他們必須是一個組織的成員,因為唯有組織才能提供知識工作者發揮效率的基本存續條件,也唯有組織,才能把知識工作者的專業知識轉換為績效,專業知識本身並不會產生績效。

組織唯有專注在一項任務,才能展現效率,多樣化只會破壞組織的職能,組織就是一件工具,工具愈專門,就能把任務做得更好。團隊就是工具,組織並非一個真正的集合體,而只是工具,為了達成某件事的手段。

企業可不是用來清算的,而是要用永續的觀念來經營,也就是要創造財富。企業再造的第一步,是要確認具有生產力、應予強化、推廣與擴充的作業活動。新的企業管理方法,是把企業定義為能增加價值,並創造財富的組織。

選擇何種團隊模式或從事何種活動,是組織存續過程中最具風險性的決定。
棒球隊模式主管普遍認為團隊模式只有這一種,成員是在團隊中各司其職,但不會是團體行動,他們必須堅守自己的位置。
足球隊模式團體行動,但平行運作(in paralle)。
網球雙打模式成原有一個主要卻非固定的位置,他們的任務是要掩護隊友,視隊友的優缺點與賽事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最多5-7人,必須共同受訓且共事過一段時間。

當一個組織資訊化時,就會出現許多冗贅的管理層級,他們多數只是資訊傳輸的中繼站罷了。傳統組織,內部架構混合了層級與權力,在新興的組織,架構必須建立在相互瞭解與責任。

一個再豐富的資料庫也不構成資訊,要把原始數據轉為資訊,就得根據任務加以組織,導向特定狀況並運用在決策上。資訊必須加以組織,才能質疑並挑戰一個公司的策略,單單提供資料是不夠的,資料必須與策略整合,必須驗證公司的假設,必須挑戰公司現有的展望。

零售店從一開始就是根據三項假設:
購物或許是唯一的途徑能讓客戶,尤其是家庭主婦有一些選擇,一些取捨、一些參與,以及一些權力。
購物是家庭主婦唯一的休息時間讓她們能暫離單調且累人的日常作息。
零售商店提供客戶另一個接觸外界訊息的管道。
許多客戶要的不是愉快的購物,而是輕鬆的購物。購物已不再是一種滿足,而是一項雜務。沃爾瑪的成功,主要是把零售重新定義為商品的流動,而非銷售。

做行銷是以客戶為出發點,而非自賣自誇。誰擁有市場資訊,誰就能掌控營運決策,因此,決策權將會逐漸轉移到掌握市場資訊的零售商與經銷商身上。經濟結構正在轉變,由原來繞著物流及金流打轉的結構,轉變為以資訊流為主的結構。

服務業的成本制只有一個假設,那就是整體系統成本的假設,而且這個成本在任何一段既定時間內都是固定的。左右市場的關鍵是經濟現實,也就是整體流程的成本,誰擁有什麼並不是重點。

服務業成本會計必須由上而下,先從一段特定期間的整體系統成本開始考量,對工作安排的重視程度,要高於製造業,品質與產能對服務業成本的重要性,不下於產量。對多數服務業來說,團隊才是成本中心,並非個人或機器,而且服務業的關鍵在於成本效率(cost-effectiveness),而非成本。

流程成本制必須重新界定各項流程的關係,並改變習慣與行為。作業基礎成本制的基本假設認為,製造活動是一項整體流程,始於原物料、零件送抵廠房,但不終於完成禀交到最終使用者手上,因為售後服務仍屬於產品成本。同時記錄閒置成本。

海外投資並不會輸出就業機會,反而是為國內創造就業機會,創造出制度型貿易(intuitional trade),每輸出一個就業機會,就會在國內創造出好幾個工作機會,至少在中期是如此。保護只會助長自滿、無效率、卡特爾式的市場壟斷。

知識社會必須有三個部門:
  • 政府
  • 民間企業
  • 社會部門
凱因斯,或新凱因斯的赤字國家理念:
  • 乘數(multiplier):消費者能自動創造資本形成及資本投資。
  • 過度儲蓄(oversaving):儲蓄不利經濟體質。
  • 政府赤字能刺激經濟
政府預算赤字增加的第一個徵兆,就是股市下挫、資金外流,企業停止投資,就業機會不再增加,政府預算赤字會毀掉資本形成。

福利國家建立在兩個主張:
  • 政府可以也應該重新分配所得,以促成更大的所得均衡。
  • 窮人的唯一需要就是金錢,這也可說是社工人員的信條。
光只有錢會讓人無能與不負責任,今日的福利制度重點是需要,唯有重視成果,才是真福利。福利制度應該是要協助他們培養能力、自尊,並且自力更生,這些才是福利制度要花錢追求的目標。

自由市場只有在有效制度,確保財產權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功效,自由市場並不能創造一個運作完善的社會,自由市場是完善社會的前提。沒有自由市場,就沒有運作完善的現代經濟,也就沒有經濟成長,但自由市場還得依賴一個運作完善的公民社會,否則就會軟弱無力。

現代組織必須存在於社區中,卻又不屬於社區。組織文化的決定因素,在於其執行任務的本質,而不在於執行這項任務所在的社區,組織的價值體系也是由其任務所決定,組織要有高水準的表現,就是要讓其成員相信,組織的所作所為是有益於社群與社會的,而且是其他所依賴的,組織文化總是超越社群的。組織的使命與任務,就是社會最重要的使命與任務,也是一切事物的基礎。

社群成員資格雖說是命定的,但組織的成員資格則是自願的,社群要的是個人完全投入,但組織則是個人達成目的的手段,也就是一種工具。組織是經過刻意設計而且是專業化的,社群與社會,是由成員間的共同聯繫所組成。

政治權力可以箝制社會權力,政治權可以迫使社會權合乎程序正義,接受司法裁量,但這種權力必須由組織自己來行使,而非行政機關來執行。賺錢是企業的首要責任,並非唯一責任,對員工、環境、客戶,或所有接觸過的人物,每個組織都必須承擔對他們所造成的衝擊,這就是組織的社會責任。


視野:杜拉克談經理人的未來挑戰》,彼得杜拉克 著,潘東傑 譯,天下文化出版,2006年08月。
成效管理》,彼得杜拉克 著,陳琇玲 譯,天下文化出版,2001年04月。
成果管理》,彼得杜拉克 著,朱雁斌 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09月。
競爭大未來:掌控產業、創造未來的突破策略》,蓋瑞哈默爾、普哈拉 著,顧淑馨 譯,智庫文化出版,2004年04月。
杜拉克談未來企業》,彼得杜拉克 著,傅振焜 譯,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11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