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請你跟我這樣做:洞悉業務員、廣告、政治人物的六大心理戰術 - 操弄人類心理

人類的自動行為模式偏向後天習得,彈性空間較大,且對相當多啟動特徵有反應。消費者的無意識自動行為,會回應像折價券這類典型的啟動特徵。請求他人幫忙時,如果能交代一個理由,對方比較可能答應。即使沒有一個充分的理由,也沒有能夠支持依從行為的任何資訊,還是有93%的人答應了,因為這兩個字,啟動了受試者的自動依從行為。那些遵循捷徑反應原則的人,在有效、合適的交換過程中,不是敵人,而是盟友。

控制反應(Controlled Responding),指深入分析所有資訊後,以此為根據所產生的反應。唯有同時擁有詳細的分析資訊的欲望和能力時,人們才會產生控制反應,否則將傾向於採取較簡單的啟動反應(Click/Whirr Responding)。通常我們針對某人或某事做決定的時候,不會用到所有的資訊,只會使用某個別具代表性的部份資訊。資訊不等於知識,資訊必須經過接收、吸收、理解、融合和記憶過程,才能稱之為知識。


我們並非因為思考過專家說的話兒童同意或不同意其意見,我們經常忽略話語的內容,僅因為對方是專家,就無條件同意這些說法。即使我們無法為攸關個人的事情深思熟慮,我們還是會希望醫生、會計師、律師或仲介等諮詢對象,可以為我們精確代勞,仰賴捷徑,也就是對專家的依賴。判斷直覺(Judgemental Heuristics)就是抄捷徑的賭注心理。

對比原則(Contrast Principle):相同的東西會依據之前經驗的感受,而讓我們產生相當不同的心理感覺。貴的東西先亮相,讓銷售人員更有生意可做。出其不意,也是博取依從的一種有效方法,由於對方一時之間反應不過來,很容易因此受到影響,往往會出現依從反應。物質性自利(Material Self-Interest),指說服者不論誠實與否,經常會運用我有便宜讓你撿這種令人心動的策略。

影響力:個人或組織所擁有,足以使得他人或團體依從自己的意願而改變或強化齊信念、態度或行為的能力,影響力或權力的形式:
獎賞權(reward power)
強制權(coercive power)
職位權(position power)
付託或參考權(referent power)個人經由設法讓他人對自己產生認同或喜愛,進而擁有對他人之影響力,如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專家權(expert power)
資訊權(information power)
關聯權(connection power)

權力形式原則運作模式運用與防禦技巧
付託或參考權禮尚往來人情債網路(Web of Indebtedness):人類某種獨特的適應機制,不只容許分工的產生、糧食與服務的交換,並創造一種依存關係,使個體自此結合成一個高效率單位。禮尚往來法則的威力強大,甚至可以超越對一個人的好惡。任何人不等我們開口就主動幫忙,就會使我們產生一種人情債。在長期的特殊關係中,如家人或老朋友,即使最純粹的禮尚往來形式卻反而令人覺得多餘且見外,但是如果不平等的關係一直延續,終究會導致不滿的情緒,即使是好朋友也會撕破臉。
  • 退求其次法(Rejection-then-Retreat Techique):漫天要價法(Door-in-the-Face Technique),先對我提出比較大的請求,尤其是那種我最有可能拒絕的,待我一拒絕,藉著提出較小的請求,也就是真正希望我答應的。
  • 只要先前提出的請求被認為全然不切實際、不具誠意,任何後續讓步都不會被視為是真的讓步,當然對方也不會因此覺得自己有義務要退一步。在退求其次程序中應允的人,履行的比例為85%,在開門見山的請求中應允的人指履行了50%。希望人們日後能繼續幫忙時,退求其次法更是管用。
  • 我們只需接受他人的好意,而不是好意背後的各種弦外之音。只需要把給你的一切,都看成是行銷手法,而不是禮物,就可以自在婉拒或接收購買提議。對方退求其次並沒有被視為真正的讓步,此時,你不會被不當引發的義務心理所羈絆,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要不要配合。
人類文化裡禮物贈與的過程瀰漫壓力,我們不但有義務給予,也有義務收受,更有義務回報。在強大的文化壓力下,收禮的人有回送對方的義務,即使你根本不想要這份禮,不過如果讓它們淪為大家不想要的商品,那麼自然就沒有義務購買的必要了。本著禮尚往來之心,我們回報對方的,往往超過之前我們所接受的。小事不見得不重要,尤其當他們與禮尚往來原則等人生大原則有關的時候。
面對已經對我們讓步的人,我們也有義務向後退一步。在許多社會互動中,參與者原先提出的某些要求,可能是其他成員無法接受的,因此,社會必須安排這些先提出、卻難以被接受的願望,在社會協同利益的前提下讓步。讓步的行為帶來兩種正面副作用:
  • 雙方各退一步達成協議後,對方會覺得自己對遵守約定負有更大的責任。
  • 協議本身讓他們感到滿意。
約定一致一致原則(Consistency Principle):崇尚一致的欲望是人類的行為動機之一。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崇尚為人一致,因為這會讓你容易適應群體,一致是思路、理性、沉穩與誠實的核心,人們對為人一致的重視,更甚於事情的對錯。馬友們一旦簽了著,會在瞬間信心大增,深信自己壓的馬一定勝出,這是一種欲望,一旦我們做了某件事,就會希望能夠或表面上能夠從一而終,不論做了什麼決定或選擇,就會出現壓力,希望自己的言行舉止能與之保持一致。
  • 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即使再小的請求,點頭之前都要三思,一旦貿然同意,接下來你不但更容易繼續答應性質接近的大請求,還可能答應各種和之前小請求沾得上邊的委託。
  • 約定(commitment):話一出口,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設法讓自己說話算話,言行一致。可以用對方的小承諾,進而操縱他們新建立的自我形象,約定本身必須是出於主動的、公開的、需要花點力氣的、而且是自由選擇的。
  • 丟低飛球(Throwing a Low-Ball):先提出每種好處,好讓你興起決定訂購的念頭,等你下了決定,對方就會開始動作,只不過在交易還沒拍板定案之前,當初所提的好處已經不翼而飛了。讓人側目之處,就在它能讓人愉快地接受一個爛選擇,並不是這些理由形成我的決定,是我的決定形成了這些理由。
一般人只要當著別人的面公開呈述立場,就會有守住立場的本能,以營造個人始終如一的形象,立場愈是公開,我們愈不肯輕易改變。一個人為約定付出的心力愈多,此約定對他的影響力就愈強,豐富的獎品可能降低或減損我們對某種行為的責任心,歷經波折或痛苦才得到結果的人,會比輕鬆取得者更珍惜自己的擁有,人們會去喜歡、相信自己費盡辛苦才得到的一切。
一旦主動做出了承諾,自我形象就會受到一致壓力的裡外夾攻:
  • 從內部,自我形象勢必與外在行為協同一致
  • 從外界,出現一種更棘手的壓力,別人怎麼看我們,會使得我們覺得該隨之調整自我形象。
人有一種自然傾向,認為陳述本身反應了陳述者的真正想法,即使知道這些陳述非出自自願,大家依然會作如是觀。寫出來,奇蹟就會發生。有時候,我們不喜歡動腦並不是因為怕累,而是害怕事情一旦想清楚,結果會讓我們不敢面對。
善意,再加上資訊宣導,並不足以改變人們的習慣。改變一個人的自我形象與後續行為,最有效的承諾是必須主動、公開,且需要花點力氣去達成的。在沒有強大外界壓力的情況下,我們對心中自認出於個人意願的自發行為,會懷有一份責任。內心的轉變,並不只發生當下那一刻,還會延伸到之後各種相關場合,轉變就此持續下去,自行產生新的支持理由。
社會保證當我們觀察行為的人和我們具有極高的相似性時,社會保證原則最能發揮功效,使我們產生認同感,進而塑造所謂的正確行為模型。愈多人發現一個想法是對的,個人就愈會認為這個想法是對的。說服別人,你就能說服自己。最具有影響力的領袖知道如何安排組織條件,使社會保證原則為他所用。社會保證對於我們該怎麼做,所提供的證據通常是有效且價值的。群眾可能是錯的,因為這些人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更知道什麼事,也許也是他們對社會保證原則產生的自動反應罷了。
人眾無知效應:在狀況不明的當下,我們傾向先看一看在場其他人的反應,找點線索,研判眼前發生的事是否緊急。擾攘、人多、陌生三大都市環境特性是危難者獲助機率偏低的因素。需要緊急救助時的最佳策略,就是降低旁人對眼前狀況,還有自己責任的不確定。不確定性,乃是社會保證原則不可或缺的幫手。
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最危險的日子是自殺故事見報後的3~4天內。以影片進行的社會保證,影片的演出對於兒童認為什麼對,什麼不對造成劇烈的效果。
好感月暈效應(Halo Effect):某人的優點主導了別人對他的觀感,產生一種光環效果,外表優勢常常能有這種效用。好看的外表和一個人的自尊關係薄弱,也沒有正相關。
  • 源源不絕人脈法(Endless Chain)
  • 午餐法(Luncheon Technique):實驗的對象在進食的時候,可以增加對這期間所接觸到的人事有好感印象。面對食物的自然反應除了留口水之外,還包括好感。
  • 把焦點放在好感造成的影響結果,而非原因上。
雖然互相接觸導致的熟悉感可以造成更大的好感,但假如接觸的過程不愉快,就會有反效果。在不友善的環境中,不斷接觸某人或某物,只會讓好感降低。對廣告商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相關性,說不通也沒關係,只要有正面效果就好。
人類天生就有一種傾向,他們討厭帶來壞消息的人,就算壞消息也不是傳訊者造成的也一樣。關聯性原則普遍上掌控了正面和負面連結,即使沒有直接關係,只要和好事、壞事染上邊,就會影響大家對我們的看法。
根據關聯性原則,如果我們常常置身於和自己有關的勝利之中,我們的社會聲望也會提升。贏球的時候,代名詞我們,為的就是製造與球隊最密切的關係,輸球的時候,就是撇清關係的時候,我們這個代名詞就不如他們適用。
專家權權威心理事情給人的好感不一定會造成放大效果,事情的重要度才會。只要牽涉到啟動模式,權威象徵-頭銜、衣著、配備與權威本尊對我們的影響力不分上下。當碰到穿著象徵權威衣著的人時,面對他們的要求是多麼難以回拒。由於在工作場合服從公認權威,已經變成最受歡迎和有效的行為,他們都願意因為自動服從而犯錯。只要想想專家可以從我們的依從行為中獲得什麼好處,就能提供自己一張安全網,避免過分而自動的影響力。
獎賞權以稀為貴心理反抗(Psychological Reactance)理論:當自由選擇權受到限制或受到威脅的時候,想維護個人自由的需求,使我們比往常更加倍想得到自由,還有跟這個自由有關的物件或服務。讓人覺得不安的地方,不是被禁資訊對觀眾所產生的影響,讓觀眾比往常更想得到它,而是變得更相信它,甚至在還沒接觸之前就相信了。面對難得的物件,我們會比較想得到它,也因而對它評價較高。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身處依從情境的稀有脅迫力中,我們最好有兩階段反應:
  • 當我們發現自己因為東西稀有而湧出一股情緒反應時,應該將之視為警訊,快刀展亂麻,焦躁、發狂的反應對明智的依從決定完全沒有幫助。
  • 好好思考到底為什麼想要這件東西,如果只是因為它的功能,那就記得,這件物品的功能不會受到數量稀少或繁多而改變。
在經歷了一段長期進步的經濟和政治之後,如果突然有短暫急促的經濟、政治情況下挫,我們就很可能伺機謀反,易言之,並不是那些傳統中苦受壓迫,已經把自己的匱乏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最容易起身革命,反而是那些就某些方面來說日子過得還不錯的人,最容易變成革命者。就自由來說,短暫賦予的自由比起向來都沒有更危險,想收回曾經釋放出來的自由,不經過一場大戰是不行的。
我們不只會因為某件東西量少而更想得到它,還會因為有人和自己競爭這件東西而極度想得到它。縱使量少增加了被欲求的程度,卻沒有讓它們的味道更出色,快感不是在吃到量少的東西,而是在得到這個東西。青少年不會把焦點放在義務上,只著重於身為小大人的權利。小女孩主要只對人為約束而不是對肢體約束產生反抗。


請你跟我這樣做:洞悉業務員、廣告、政治人物的六大心理戰術》,齊歐迪尼 著,陳志銘、陳逸如 譯,台灣培生教育出版,2007年08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