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責任與擔當:杜拉克談專業經理人 - 決策執行大考驗

擁有偉大的想像力,並不是創業構想能夠成功的唯一途徑,有系統地讓現有事物運作得更有效,也有可能達成可觀的成就。創業家之所以有生存空間,不是因為他們擁有足以影響整個社會或所有知識層面的偉大構想,而是因為他們擁有僅能影響一個非常狹窄領域的小構想,創業家關心的領域太過狹窄,所採用的方法也太過自我中心,只要他們能正確掌握住僅和自己生意有關的狹窄領域就夠了,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讓新事業成長茁壯的小小範圍。

我們並不缺乏構想,甚至不缺乏優秀、有商業價值的構想,管理當局最欠缺的是歡迎構想的意願,更具體地說,是乞求構想,而非僅僅是產品或程序。塑造一個和現在不同的未來世界需要極大勇氣,也需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個人努力,更需要極大的信心,偶遇困難就採取權宜之際是不切實際的。


創業家是一批對特定事務全新投入的狂熱份子,經理人則是整合者,是那些能夠將資源結合起來,而且能夠嗅到機會,從而掌握著最佳時機的人。經理人已經不再管理一個工作團隊,而是在管理一群個人。管理階層必須與工作者,也就是管理階層期盼提高生產力的那批人建立合夥關係。提高知識工作者生產力的關鍵,是要讓他們專注於真正的任務,工作貧瘠化破壞了生產力。

資本不能替代勞力,引進新科技也不代表生產力將隨之提高,對知識或服務工作者而言,資本與科技是生產工具。汲取工人對工作的認識,是改善生產力、品質和績效的起點。生產力的提升必須伴隨著持續學習,訓練最大的好處並非來自學到新東西,而是將我們原先做得不錯的事情做得更好,在教導別人的時候,知識工作者和服務業工作者自己學得最多。不管是什麼階層,擁有知識的人必須讓其他人了解他們的知識,不管背景為何,經理人必須渴望了解其他人,在專業化與揭露之間取得均衡,知識不同於其他各種資源,因為知識會不斷地自我淘汰。

企業主管必須同時扮演好兩種角色:
  • 專業人員的經理人
  • 不同領域知識的整合者
賦權(enpowerment)把組織最上層的權力移往最基層,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它的重點仍然是權力。要建立一個能創造真正績效的組織,應該用責任來取代權力。因為在現有工作崗位上,看不到太大的挑戰,得不到什麼成就感,沒有足夠的責任,更重要的是,沒有看到使命感,只看到私利。

提高生產力三步驟:
  • 界定任務
  • 專注於任務
  • 界定績效
只要有專業知識,人們即可輕易地取得資源,然而,光靠專業知識本身是無法創造任何產出的,唯有將專業知識與特定任務整合起來,才能看得到生產力。任何組織的功能與目的,就是要將專業知識整合到特定任務之中。不同於家庭、社區或社會,組織是經由有目的地設計而形成的,而切通常專精於特定任務。企業組織不是大自然的一種現象,而是社會演進的結果,既然是一種社會情境,企業事件的分配就不會出現像自然界發生的高斯分配情形。

必須位於特定社區內的現代組織,卻不能屬於該社區,不能完全投入所在社區,也不能把組織的命運附屬於所在社區的命運,組織的文化必須超越所在社區,一個組織所呈現出來的文化面貌,是由該組織所執行任務的本質來決定,而不是由該任務執行地點的社區決定。

創造經營績效是企業的首要責任,但不是唯一責任,對那些受到組織影響的員工、環境、顧客,甚至於組織接觸到的任何人或任何事,任何組織都應該負起全部責任,這也就是組織的社會責任。

資訊導向型組織需要進用大量專業人才,而且要把他們擺在作業階層,而非總公司的幕僚單位。決策知識完全掌握在組織基層的專業人員手中,組織內的每個成員都要負責傳遞資訊。資訊導向型組織要求管理當局制定明確、簡單的共同目標,可以讓組織成員將之轉換為具體行動,資訊導向型組織最好在特定時間裡僅集中力量於一個,或頂多少數個目標。

當組織以資訊為中心進行再造工程時,大多數管理階層將變成累贅,過去的傳統組織中,許多管理階層僅扮演傳遞資訊的中繼站角色。電腦資訊太過偏向於組織內部的資訊,以交易數量,而非工作績效;以困難度,而非對績效的貢獻度;乃至於以昨日的問題,而非以明日的機會作為資源分配的基礎,而忽略了能左右成敗關鍵的資訊,與外部資源及顧客有關的資訊。

標竿學習的假設:
  • 只要有任何組織做得到的事,其他組織也應該做得到。
  • 至少要做到和產業領袖一樣,才有資格參與市場競爭。
執著於技術本位的觀念,導致今日組織逐漸迷失方向,而忘卻資訊的根本意義,要順利完成一工作,正確的次序是先確認工作任務,然後取得所需資訊,最後透過必要的人際關係完成這項工作。唯有轉變資訊,並將之應用到生產領域,人們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

經理人的工作是導引一個企業的資源所投入的努力,以追求那些能夠為組織創造傑出經營成效的機會。主要的問題是分不清效果與效率,有就是分不情做正確的事與把事情做對之間的差異。經理人面對的真正問題,並非來自科技或政治領域,也不是來自管理領域或企業組織內部,而是來自管理本身的成功。每一種管理創新的目的都要以做得更聰明來取代做得更賣力。

管理的幾個基本原則:
  • 管理是處理與人有關的事務:我們能否為社會作出任何貢獻,既要看我們的技能、奉獻度與努力程度,也要看我們所屬組織的管理能力。
  • 管理的任務是要整合追求相同風險與目標的一群人,因此與文化的關係極為密切
  • 所有組織都需要訂定簡單、明確、一致的目標
  • 當需要與機會改變時,應促使企業與其成員隨之成長、發展:學習型組織和教導型組織
  • 任何組織都是由許多具備各種不同技能與知識的人所組成,每個人從事的工作也不一樣,因此,組織必須特別重視溝通與個人的職責
  • 絕不能單憑產出數量與利潤數據,來評估管理績效與企業經營的成效
  • 對不屬於某個企業的人來說,最不記得的一件事就是這個企業的內部績效:一個企業最大的成就,就是創造滿意的顧客,企業內部只有成本中心,績效一定在企業外部。
提昇管理績效的三階段程序:
  • 分析事實
  • 分配資源
  • 決定優先次序的決策
任何事業所從事的任何活動,或所開發出來的任何產品,當它們開始運作時,就註定將來一定會被淘汰的命運。經理人工作的最終產品是決策和行動,而非他們擁有的知識與遠見,經理人的關鍵決策是如何分配資源與努力,而執行這一項決策是相當令經理人為難的。在特定情況中找出一些不變的常數,認真思考何者是策略性因素、何者是一般性因素,並盡量避免陷入解決問題的泥淖中。

決策過程中不能任意變換次序的連續步驟:
確認問題的類型經理人在職場上遇到的問題應該區分為四類:
  • 真正的一般事件
  • 雖然是頭一次出現的個別事件,但仍可歸類為一般事件
  • 頭一次出現的某種新問題
  • 絕無僅有的意外事件
除了真正罕見的特殊問題之外,其他所有問題都得採取一般性的處理方法,事先已擬定的規則、政策或原則。
經理人常犯的錯誤:
  • 把一般性問題是為一連串的獨立事件去處理
  • 每次碰到新問題時,都把它們視為老問題的翻版,傾向於用舊原則去處理新問題。
現實主義(Pragmatism):一種觀念是否有價值及是否真實,全視這個觀念的實行結果是否有益或有效而定。
定義問題在界定問題的階段,最危險的不是對問題的定義錯誤,而是舉出看似合理而實際上卻不夠充分的理由。只有一種安全防護措施,能讓你不致成為對問題定義不清的俘虜,不斷地檢查所有能觀察到的事實,一旦發現問題的定義不能涵蓋所有事實,立刻捨棄該定義。
標明解決方案的處理範圍一個能滿足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s)的決策,才能被稱為有效的決策。和定義不當的決策比起來,不能滿足邊界條件的決策反而會使情況更糟,最常見的決策失敗原因,不是經理人一開始作的決策有什麼不對,而是他們中途不停地變換目標和要解決的範圍,使得先前的決策變得不適切了。決策中最危險的一個,就是必須滿足的問題範圍在現實世界中可能行不通的那個決策,當一切外在條件不出任何差錯時才可行的決策。
界定出正確的決策,而非可接受的決策,以符合周邊條件的要求決策者擔心何者會被接受,或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才不會引起反彈,純粹是浪費時間,人們擔心的事情實際上很少發生,而沒有人想到的反對力量或難關,卻有可能演變為難以跨越的障礙。如果公司把最大的獎賞給了反對改革聲音最大的人,對公司其他員工來說,此一動作僅傳遞了一個訊息「他們不是玩真的」。
將具體行動納入決策中整個決策過程中最花時間的不是作決策,而是隨後促使該決策付諸行動的漫長時間,除非決策能夠落實,否則就不能稱為決策,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立意良好的意圖。確認邊界條件是決策過程中最困難的步驟,而將決策轉變為有效行動,則是最耗時間的步驟,除非按部就班地執行特定行動變成某個人的任務和職責,否則決策制定的程序便不能算完成。
執行過程中不斷檢視決策的正當性和有效性除非決策者視最好親自到現場查看為理所當然,否則將嚐到與現實脫節的後果,抽象的東西必須經常和事實比較,對決策者才有意義,否則它們只會產生誤導。決策者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先前的假定遲早會失效,沒有任何現實是永遠靜止不動。

公司應明確訂定候選人資格的最低標準,主管至少應從3-5名合格候選人中,挑選最適合的人選。候選人的弱點等同於限制條件,避開弱點不能幫助公司提昇績效,運用長處才可以。

所任命的人到職3~4個月後,就應該專注於現任職位的要求,而不是上一個職位的要求,新職位需要的是不同的作為。主管未認清也未協助新任命人選認清新職的要求,是造成組織內不當升遷的最大原因。如果我選派某人擔任某項工作,而他卻不能勝任該項工作,這就是我的過錯,既不能遷怒於他,也不能歸咎於彼德原理(Peter Principle)。經理人的職責就是分派能負責的人,到適當的工作崗位上發揮所長。

讓下屬去做他們做不來的工作不是對他們仁慈,而是讓他們接受酷刑。如果某個工作連續讓兩個過去表現良好的人敗下陣來,就表示公司裡已經有寡婦製造者,公司無需要求人才仲介公司推薦什麼曠世奇才,反而應立即撤銷該職位。與沒有把工作做好的經理人比起來,沒有用心制定人事決策的主管所冒的風險更大,他們將會失去外界對該組織的尊敬。

企業主管在經營一家公司時,必須以永續經營,也就是以創造財富為目標,管理視購併為創造財富的工作,然而卻演變為財務操縱的附屬品。經營績效與營收大體上具有固定比例關係,而成本則與交易次數有固定比例關係。凡是利潤小於資金成本的公司,表示該公司回報給所處經濟體系的,還不及它從此一經濟體系吸取的資源。

一家公司必須學習從單單記錄自己組織的成本數字,進展到充分掌握整個經濟鏈的成本結構。與市場有關的是經濟現實,是整個流程的成本,與誰擁有經營權無關。服務業只有一個成本,就是整個服務系統的成本。

企業主管重點是找出非預期的成功領域,及本來應該有傑出表現,最後卻出現非預期失敗的領域。組織退化是大型組織常見的毛病,總是把有限的資源浪費在一些看起來滿有趣,或看起來可能有利可圖的事情上,而忘了應該專注於少數能夠為組織創造真正貢獻的領域。如果董事會的職權被削弱,反而會減少管理當局對工作績效與成果良窳所應負擔的責任。董事會能否有效運作,重點不在於它本身的功能,而是在於如何更有效地分工。


責任與擔當:杜拉克談專業經理人》,彼得杜拉克 著,南史東 編,李田樹 譯,天下文化出版,2005年09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