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年底,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了「羅浮宮埃及文物展」,在參觀完後對古埃及文化起了興趣,於是閱讀了蒲慕州教授的《法老的國度》,進而知道蒲慕州對於中國古代宗教也多有涉獵研究,而這也是我個人感興趣的領域之一。
在蒲慕州編著的《鬼魅神魔》論文集裡頭,第一次知道林富士教授的研究,林富士因為年少時體弱多病,諸多的求醫求道求巫過程,讓他對於巫覡和道教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正是集十年功力的成果。
《太平經》作為可能是道教的第一本經典,70年來不斷地受到學者的研究與闡釋,當然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與結果。
《太平經》的著作年代,學者大致有三種看法:
天師所要傳授的真正對象其實是帝王,但礙於其身份,因此先傳給同是去世者的真人,希望藉此輾轉交付帝王之手,再透過帝王,讓所有臣民都能奉行道法。
接受天師之道書和道法之真人,主要有6人,稱為「六方真人」或「六端真人」,只知為首的一位真人名叫「純」,其餘五人的姓名則不清楚:
道書有六屬(六部界)和ㄧ大集:
《太平經》對於疾病原因的解釋,大致是以為在下列五種情況下,人便會罹患疾病:
同時期北方的五斗米道,發展可分為二個階段:
《法老的國度》,蒲慕州 著,麥田出版,2001年03月。★
《鬼魅神魔》,蒲慕州 編著,麥田出版,2005年05月。★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林富士 著,聯經出版,2008年06月。★
《疾病終結者》,林富士 著,三民出版,2001年11月。★
《太平經合校》,王明 編,中華書局出版,1960年02月。
《太平經今注今譯》,楊寄林 譯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04月。
《太平經研究》,王平 著,文津出版,1995年10月。
《道教概說》,李養正 著,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02月。
《漢代思想史》,金春峰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年02月。
《道教史》,卿希泰 著,江蘇人民出版,2006年01月。
《早期道教史》,湯一介 著,昆侖出版,2006年03月。
《道教的起源與形成》,劉鋒 著,文津出版,2003年12月。
在蒲慕州編著的《鬼魅神魔》論文集裡頭,第一次知道林富士教授的研究,林富士因為年少時體弱多病,諸多的求醫求道求巫過程,讓他對於巫覡和道教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正是集十年功力的成果。
《太平經》作為可能是道教的第一本經典,70年來不斷地受到學者的研究與闡釋,當然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與結果。
《太平經》的著作年代,學者大致有三種看法:
- 認為今本即是漢時舊作,又分為兩種:
- 認為出自一人之手。
- 非一時一人之作。
- 認為其內容大體應為漢時之作,然今本之面貌乃經南朝梁、陳時上清經派的道士編修而成。
- 認為係陳時道士之作品,與漢代的《太平經》無多大關聯。
- 說教體:以散文和四言韻詩為主,文中偶見「真人」、「大神」、「天君」,但絕無「天師」,至少有一部應該就是天師授予真人的道書,作者似乎包括天師之師和天師本人,而有些篇章似乎是天師口授,真人筆錄而成。
- 會話體:或稱對話體,是「真人」、「大神」或「神人」與「天君」相互之間的對話,也絕無「天師」,可能是天師之師的作品,也可能是真人先師的作品。
- 問答體:是「真人」與「天師」之間的問答紀錄,每篇都是有頭有尾的文字,而其中絕無「天君」,大約佔全書篇幅的2/3,對談的內容可分為三類,
- 討論天師所授的道書的內容。
- 談論一些道法,內容有時和天師所授的道書並無關聯。
- 談論時事,記錄者則是真人。
天師所要傳授的真正對象其實是帝王,但礙於其身份,因此先傳給同是去世者的真人,希望藉此輾轉交付帝王之手,再透過帝王,讓所有臣民都能奉行道法。
接受天師之道書和道法之真人,主要有6人,稱為「六方真人」或「六端真人」,只知為首的一位真人名叫「純」,其餘五人的姓名則不清楚:
- 上行「玄真」
- 下行「順真」
- 東方「初真」
- 南方「太真」
- 西方「少真」
- 北方「幽真」
道書有六屬(六部界)和ㄧ大集:
- 第一部界,陳述「守ㄧ之道」。
- 第二部界,關於閱讀道書的方法,以及依照道書修行之後的功效,也就是所謂的「守道、入室」。
- 第三部界,述「守神」或「守神道」的方法和功能,而「守神」基本上是「守ㄧ」、「守道」、「入室」修行的後續行為。
- 第四部界,闡明如何拘校「正文、正辭」,以及「行正文正辭正言」的功效。
- 第五部界,只是德君應根據「正文正辭」,仕臣九人(神、真、仙、道、聖、賢、凡民、奴、婢九等人)以治理天下。
- 第六部界,論「治民除害之術」,也就是其獨特的「三道行書」。
《太平經》對於疾病原因的解釋,大致是以為在下列五種情況下,人便會罹患疾病:
- 中邪。
- 神遊於外:蓋以為人身中有神(精神、神明),人一旦不能清淨自守或心有邪意,則此神會去遊於外,而生疾病。
- 個人行為之惡所引起的鬼神譴遂。
- 帝王政治行為失當所招致的病災:吏民之病,乃天地鬼神用以正諫人君的災異之一,因此天地有無災異,人民便無疾病,乃是驗證帝王政治措施良的指標,人民病者(災者)多寡,端賴帝王政治措施之優劣而定。
- 因承負他人的禍報而致病:人自身即使行為無任何過失,也會因承負而罹病,而所謂承負,或指承受他人行為之過失所引起之禍報。
- 承者為前,迺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多,相聚為多。
- 負者為後,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
- 承負此一概念含了中國傳統的善惡報應、餘殃餘福的觀念,以及家族主義這二大要素,但其融鑄之功則要歸於《太平經》。
- 歸之於個人修身、治身之不當。
- 歸之於個人(包括帝王)行為之不當。
- 守ㄧ思神法:畫五行神(外神)及五藏神(內神)之神像,懸於閑室(靖室、空室)之內,思之,守之,聚致精神於身內以治病,即可還神於內,除疾癒病,又稱為懸象還神法。
- 善行法
- 善政法
- 祭祀禱解法
- 丹書祝除法:吞食丹書(複文,天符)可以治除疾病,因為此種丹書具有驅使鬼神的效能,除了丹書、符書之外,所謂神祝也具有使神以治疾的功能。
- 方藥灸刺法
- 服食法
- 守ㄧ思神法大致即針對因神遊於外、中邪而致病的情形而言。
- 善行、善政法則亦在防治因惡行、惡政而罹疾的情形而言。
- 祭祀禱解、丹書祝除、方藥灸刺法,基本上則是針對各種疾病情形中鬼神譴遂的因子而言。
- 從身體的修煉著手。
- 從個人(或帝王)的道德、政治行為上著手。
- 從鬼神世界上著手。
- 漢代醫學思想的因子:
- 將中邪(喜怒無常)和神遊於外視為疾病原因的主張而言,實與漢代流行的醫學觀念有相近之處。
- 所主張的灸刺方藥的治療方法,純就技術的層面而言,更是漢代醫家習用已久的治療手段,漢代醫家治病普遍用灸、用刺(針)、用方藥(包括湯液、丸藥、膏藥、散藥),但是《太平經》對針、灸和藥方所以具有療病功效的解釋,似乎並不盡同於一般醫家,而具有相當濃厚的巫術色彩,可追溯到長沙馬王堆漢墓《五十二病方》的初漢(或更早的)時代。
- 雖不否認醫者在治病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但同時也強調天的主宰能力,若天不肯使人癒病,則醫者是無能為力的,無論是方藥(草木方、生物方)還是用灸刺,所以能除疾治病,主要關鍵還是在於方藥中有鬼神之力(天神、地精、人鬼),能驅使神、精替人治病。
- 神祝療病之術更是道人所獨有,且可補大醫之缺失。
- 漢代神仙、養生思想的因子:
- 以不食、服氣之法療病而得長生的觀念而言,實與漢代神仙、養生家辟穀服氣的觀念相近。
- 《太平經》中的守ㄧ,和《老子》的得一、抱一,《莊子》、《淮南子》的守ㄧ思想有其共通之處,且和秦漢以來神仙方士的養生思想有所關聯。
- 《太平經》長生、成仙理論中所特別強調的行為善惡的因子,似乎尚罕見於東漢中晚期以前的神仙和養生說。
- 漢代災異思想的因子:
- 《太平經》認為帝王(或政府)不當的政治措施會使吏民罹病,會引起疾疫之災的觀念,以及以良善的政治措施防治人民萬物之疾病的主張,基本上,相當接近漢代的災異思想。
- 但是,《太平經》除了強調人君的責任和樞紐地位之外,還認為,百姓及官吏也應負擔部分責任。
- 此外,儒生日誦之經書在其眼中是比不上其道書文的,而儒生若要治身、治國也得求之於此道書文,在其九等人系譜中,排列第六的聖人和第七的賢人指的就是儒家者流的人物,由此可知,《太平經》的作者實自覺的別異於儒者。
- 漢代巫祝、世俗信仰的因子:
- 漢代巫祝或世俗所用之種種治病法,如禱解和禳除(包括祝除、逐除、辟除)法,其具體行事和觀念亦幾乎和《太平經》之主張無別。
- 但是,卻不以為這些手段絕對有效,也不以為巫祝者流真有無限的神能可以替人療病,所強調的,乃是人的行為善惡和天的主宰性在人類疾病此一事項中的重要性。
同時期北方的五斗米道,發展可分為二個階段:
- 前一階段起源於東漢靈帝光和年間,其領導人為張脩。
- 後一階段則是張魯於獻帝時期割據漢中,創立宗教王國(約194-215年),對於組織的強化、教義的補充和修正、以及教法的充分實行於一地,成為後來六朝天師道的雛型。
《法老的國度》,蒲慕州 著,麥田出版,2001年03月。★
《鬼魅神魔》,蒲慕州 編著,麥田出版,2005年05月。★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林富士 著,聯經出版,2008年06月。★
《疾病終結者》,林富士 著,三民出版,2001年11月。★
《太平經合校》,王明 編,中華書局出版,1960年02月。
《太平經今注今譯》,楊寄林 譯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04月。
《太平經研究》,王平 著,文津出版,1995年10月。
《道教概說》,李養正 著,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02月。
《漢代思想史》,金春峰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年02月。
《道教史》,卿希泰 著,江蘇人民出版,2006年01月。
《早期道教史》,湯一介 著,昆侖出版,2006年03月。
《道教的起源與形成》,劉鋒 著,文津出版,2003年12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