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表達有意識的經驗,情緒是指感受反應的整個過程,那麼快樂是什麼?快樂可以取決於以下兩者:
那麼,影響快樂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一個快樂的社會必須建立在兩項基礎上:
最大快樂原則包含一個兩階段性的做法:
《快樂經濟學》,理查萊亞德 著,陳佳玲 譯,經濟新潮社出版,2006年11月。
- 成就除以目標
- 目標除以潛力
- 享樂的生活(感官)
- 良好的生活(順利)
- 有意義的生活(對某件事物有承諾)
- 社會比較-別人賺了多少錢:
- 在狀況未明的情況下,個體需要對自己能力做評量時,會先拿他人的能力與自己相比,因此,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要做判斷時,會參考我們覺得比自己卓越的人的意見,重要的是你的參考團體有什麼變化。
- 我們的欲求泰半和跟上別人的腳步有關,這個現象導致了地位競賽,這個遊戲最終是自我挫敗的,因為如果我過得比較好,那麼別人一定過得比較差。
- 如果人們只關心自己的相對收入,卻一點也不關心自己的真正所得,那麼經濟成長將不會使人們過得更好,不過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收入比起其他人的收入對其本身快樂的影響大約高出8倍,但是對工作滿意度的研究顯示,只有相對收入會有所影響。
- 快樂的一個秘訣,是去享受事物原本的樣貌,不去跟其他更好的事物比較,如果真要比較,就是不要想去跟比你成功的人比較,永遠向下比較,而不是向上。
- 習慣性適應-自己習慣賺多少錢:
- 學習去忽略不顯著或無關緊要的刺激,一再重複給予同一刺激,動物會漸漸習慣於這種刺激,而逐漸減少對刺激之反應,甚至完全不理會之現象。
- 我們最容易習慣且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就是自己的物質財產,廣告商最了解這一點,所以總是要我們花更多的錢來感覺自己的癮頭。
- 快樂的秘訣是去尋找那些你永遠也不會完全適應的事情。
那麼,影響快樂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家庭關係 | 在結婚前的2、3年間,會變得愈來愈快樂,有些人已經開始同居,不過結婚後的那一年會達到快樂的高峰,第一年過後,習慣性適應逐漸發生作用,人們開始變得不那麼快樂。 |
小孩出生,確實是非常大的喜悅,但是平均在兩年之內,父母就會回到他們原來的快樂程度。 | |
第二次婚姻破裂的速度比第一次婚姻快,不過每個婚姻狀態中的平均快樂程度一直在提高。 | |
財務狀況 | 當你貧窮時,高收入所帶來高度快樂的程度是最大的,一旦生存所需的收入穩定了,要讓人更快樂就不太容易了,但是當你越有錢,快樂感就會持續下跌,多餘的錢對於富人的影響不大,但是對於窮人的影響很大,高收入帶來的福利對於越富有的人影響越少,高收入在貧窮國家所帶來的快樂比在富裕國家中大,不過不論在那一個社會,富人的快樂指數遠高於窮人。 |
穩定收入的兩大威脅:
| |
每一次提高相對收入時(這是人們喜歡的),就降低了其他人的相對收入(這是其他人討厭的),這是加諸在其他人身上的外部不利(external disbenefit),是一種具體的污染,如果人們在決定該投入多少工作時不考慮這種污染,就會造成工作過量,工作與生活的比例扭曲失衡。 | |
工作 | 失業一兩年與剛失業一樣痛苦,你不會習慣適應這個狀況,失去的痛苦大約等於得到同一件事物的感受的兩倍,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如此熱衷於避免損失,也不願意製造可能損失的風險,人們願意冒巨大損失的風險以避免較小的損失發生。 |
不能永遠藉由增加對一個國家整體生產量的需求以降低失業率,因為如此只會產生通貨膨脹,相反地,你必須要改變整個勞動市場的結構,如果通貨膨脹升高了10%,那麼快樂程度只降低1%,比失業率上升10%的效應還要小得多。 | |
英國各級的公務員中,工作最一成不變得那些人,動脈硬化的速度最快,位階愈高的人平均腎上腺分泌以及與壓力有關的可體松(cortisol)量就愈少,這也是壽命更長的一個原因。 | |
當員工年歲漸增,薪資也會隨之穩定增加的話,那麼對於提升員工的士氣會有幫助,就算在薪資上的成長並不一定與生產力的增加彼此吻合,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在公司裡的收入多伴隨著年資成長,而非隨生產力而增加的原因所在。 | |
社區和朋友 | 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我們的快樂最主要取決於自己與他人關係的品質,關心別人的人會比只關心自己的人快樂,努力為自己表現好,要比努力為這個世界做好事所產生的焦慮還多。 |
建立信譽無疑可以解釋很多看似道德的行為,它當然主要還是出於自私,尋求贊同的渴望比尋求好名聲更為強烈,它反映了與周遭的人和諧相處的欲求,利他的處罰是為了讓合作在社會中存在的必要手段,共同的困境是產生合作的最佳途徑。 | |
一個流動率高的社區很少會是友善的社區,地理流動性讓人們從生產力較低的地區遷移到可以提升生產力的地區,不過地理流動性也會增加家庭破裂以及犯罪事件的發生,如果人們的流動性高,他們會覺得跟自己居住地區的人較少關聯,犯罪的情況也更為普遍,在犯罪率最低的地區,人們會願意付較高的租金與忍受較低的薪資而換取更多的居住安全,住在一個你可以信任其他人的地方,對你的快樂會有明顯的影響。 | |
健康 | 雖然現實裡有2/3的美國人都是藍領階級或從事服務工作,但是電視劇的角色裡只有10%屬於這個階層,廣告也有類似的效果,它展示的世界是比一般人更好的生活。如果你讓兒童觀看暴力電影,他們在遊戲場上就會表現得更為暴力,在播報自殺新聞或是電視劇李發生自殺事件之後,會有更多人真的自殺。電視增加了兒童對兩性角色差異的認知。 |
拿所有患病人數來看,心理疾病佔所有總數的1/4,然而,在美國只有7%的醫療支出是針對心理疾病,而在英國只有13%。 | |
兩週內至少出現以下幾種狀況之中的五種,就可能是重度憂鬱,會出現憂鬱情緒與對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失去興趣和樂趣。
| |
個人自由 | 最大的快樂來自於,將自己沉浸在自身之外的某個目標中,擁有遠大的目標,但又不至於太過遙不可及,無法達成的目標是眾所皆知的憂鬱症起因,但是無聊也會造成憂鬱症。 |
個人價值觀 | 在最後關頭,你可以拿走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只除了一樣,那就是人最終的一種自由,去選擇自己在面對任何處境下的態度和自由,我們已經受了太久的訓練,只會努力工作,不會享受,安定和平靜的心靈是人變得更有錢之後應該增加而非減少的產物。 |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在決策過程中,由於問題被呈現的方式,在決策者心中塑造的概念架構,導致決策者未經深思熟慮就依賴錯誤的思考架構上,以致一開始就錯失正確的問題解決方向,看不見重要的目標或聚焦於不佳的方案上。 | |
尋求最好的最大化者(maximisers)比滿足者還要不快樂。
| |
一個快樂的社會必須建立在兩項基礎上:
- 對於他人給予最大的同情。
- 最堅強的公平道德原則
最大快樂原則包含一個兩階段性的做法:
- 首先幫助人們選擇規定
- 當規定發生衝突的時候,幫助人們選擇行動。
- 幫助我們不帶感情地思考如何規劃社會
- 可以啟發我們熱情地承諾追求共同的利益
- 法治
- 穩定與消弭暴力
- 發言與可信度
- 政府服務的效率
- 貪污絕跡
- 治理系統的效能
- 快樂是人所有經驗之中一個客觀的層面。
- 我們生而為了追求快樂。
- 最快樂的社會就是最好的社會,公共政策應該以它能增進多少人民福祉與減低多少人民的痛苦來批判。
- 除非人們同意,快樂是所有人心之所嚮,否則我們的社會不太可能變得更快樂。
-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
- 身為社會性的個體,我們想要彼此依賴,不斷最佳化並不是達到快樂最好的道路,比起覺得自己永遠都要最大最多的,如果你可以滿足於夠好的選擇,你可能會比較容易快樂。
- 人們也深深地依賴現狀,人們不喜歡任何一種損失,他們對於損失比對於獲利還要在意。
- 人也很在意地位,稅制是防堵惡性競爭的方法,另外一個限制惡性競爭的方法是教育。
- 人類也很容易適應。
- 在任何情況下,當人們變得更富有時,額外收入能增加的快樂會愈來愈少。
- 事實上,快樂取決於你的內在生活,與你的外在環境一樣重要,透過教育和實踐,改善內在生活是有可能的,讓你更能接受自己,更能關心別人。
- 公共政策對於去除不幸比增加快樂要來得輕易,因為不幸的成因比較明顯。
《快樂經濟學》,理查萊亞德 著,陳佳玲 譯,經濟新潮社出版,2006年11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