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記翁澤人前輩

前不久,WJZ打電話問起了書店的進度,老實說現在經濟衰退,許多人被裁員減薪放無薪假,飯都吃不飽,更無暇來思淫慾了,先照顧好物質層面才有辦法顧及到精神層面,這是千百年來的歷史結論,因此販賣知識這件事可能就得暫緩了,而且書店只是知識販賣的最基本形式,還可以有許多更進一步的發揮和想像。

接著,WJZ提到他的叔叔過世,遺留下幾萬本的藏書,大多是文學、藝術和哲學的書籍,先前想捐給台中圖書館,但是評估結果是不要,再找了舊書攤來看,竟然開價一本1~2元,也只能賣得幾萬塊錢,由此可見舊書攤的暴利了,因此WJZ家裡人決定要送給有心人和有緣人,可惜我無法仿效Louis Strymish買下書評家朋友的免費書籍,開啟了波士頓的新英格蘭流動圖書市集傳奇。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大甲康家阿媽ㄟ粉腸

48年傳承的記憶,延續至第二代,記載著是大甲小吃獨道美味,從最早流動攤車在地方的廟宇、廟會、學校的運動會擺攤,直到30多年前蔣公路觀光夜市的規劃後,開始設立固定攤位,是來大甲必嚐的特色小吃。

自製的粉腸與香腸在每天清晨五點開始以手工製作,古早味香腸加入適當的中藥、不添加防腐劑,煎的適恰的口感,飄香四溢的香腸香味讓人難以忘懷懷舊滋味。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美濃鍾理和紀念館

鍾蕃薯是名聞六堆客家地區的地主商人,在日據時期叱吒風雲,亦農亦商,在鹽埔有碾米廠,在屏東經營過杉木行製材所、磚瓦窯、車行、布莊,農場種植鳳梨、香蕉,並做外銷生意,與人合資在日本、中國大陸等地設有五處商行。

1915年,偏房劉水妹生鍾理和於屏東郡高樹庄,排行第二,8歲入鹽埔公學校,與異母弟鍾和鳴、堂兄鍾九河、姑表兄邱連球同學,暑期與和鳴在私塾修習漢文,畢業後其他三人順利升學,鍾理和則落榜,於是繼續到長治公學校上高等科,其後再受漢文教育兩年,受老師光達興秀才的古文學影響甚深。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美濃中正湖

中正湖原名中圳埤,又稱瀰濃湖,位於美濃東北方民權路羌子寮溪與大坑溪的匯流處,面積約26甲餘的人工湖,可灌溉130餘甲水田,並兼養魚,是高雄縣僅次於澄清湖的第二大湖。

湖區西北背山、三面繞田,湖光山色、環境優美,同時也是冬季候鳥作客的好所在,蔣介石總統曾多次來到美濃,並佇足於此湖前若有所思、良久不歸,因而改名,並於湖中建一涼亭「中正亭」。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美濃民俗村

高雄縣美濃鎮,舊名瀰濃,地處群山間,居民大多為廣東梅縣等地遷來的客家人後裔,因此孕育出十分獨特的客家風土民情,以出產精美獨特的手工藝品聞名,而油紙傘可說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產物,在最盛時期紙傘店多達十幾家,雖一度沒落,但在當地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現已成為觀光客來美濃最值得造訪的焦點之一。

美濃的油紙傘製作技術引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約在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是由林阿貴和吳振興延請中國製傘師父來台傳授技藝,而另一種說法則是由廣東梅縣製傘師父郭玉琴渡海來台,落腳於高雄美濃定居,故而將技術傳入美濃。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旗山連茂臭豆腐

開了40多年的店家炸臭豆腐的方式很特別,是用一個超大的半圓形鐵鍋,臭豆腐一次得炸上半個小時左右,還可依顧客要求選擇酥脆度,切一半為半酥,切四塊則為全酥,而且堅持每天換油。

臭豆腐外皮酥脆,但裡面也很多汁,完全沒有炸太久會過乾的疑慮,搭配自醃的泡菜,看起來簡單但老練的手藝吃得出工夫所在,生意之佳,曾有一天賣超過5000塊臭豆腐的紀錄。原本是媽祖廟後面的攤位,因媽祖廟整修搬到中山路上的店面。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旗山李家當歸鴨麵線

當歸鴨麵線在旗山人的口味裡,有著一定的份量,許多人一吃就一輩子,從孩提到成人,從求學到出社會,這番滋味始終帶給他們鮮明的味覺感受,天后宮後方的這間李家當歸鴨就是其中一間頗受歡迎的在地古早味。

李家當歸鴨麵線已傳承至第二代,亙古不移的味道、傳承味覺的用心,如此美妙的故事在旗山老街上持續漫延著,沒有華麗的裝潢、只有一台攤車和簡便的桌椅,但這些古早味的小吃正是旗山老街充滿活力,且叫人嚮往不已的特質。為了配合天后宮的整修,現址己遷至老街的街首,臨近舊的旗山火車站,到旗山嚐小吃,鮮嫩的李家當歸鴫麵線是一定要嚐試道地好滋味。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旗山孔廟

高雄縣旗山孔廟建於1984年,為宋式建築型式,整座孔廟包括櫺星門和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廡五大建築組群,規模為台灣眾多孔廟建築中最為龐大之一座。

孔子死後,弟子門人及其後代族人為景仰紀念他,陸續搬到孔子塚墓的周圍居住。由於孔子的聲名遠播,崇奉他的祭拜、儀式,因而世世相傳不絕,魯哀公不久後為他立廟,是孔子被立廟的開始。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旗山老街


旗山在光復後最發達的是香蕉產業,而光復前則屬製糖業了。早期因製糖業相當發達,而帶動市街的繁榮發展,以糖廠小火車旗山站為起點,附近的街屋築有完全由石塊所砌成的圓拱型亭仔腳,有些大商行並建造紅磚高樓,且飾以文藝復興巴洛克式立面造型,是在糖業最興旺的時期所完成的。

可惜隨著市鎮的發展,老街已不復舊觀,失去原貌了,目前,旗山僅餘復新街、中山路一帶尚存有這些日據時期的古式建築和亭仔腳,並以老街的姿態,擎立著其獨特的風貌。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台南伊蕾特布丁

1995年,方穀派創業做「紅梅硇」果凍,主要在超市販售或做為學校營養午餐後的甜點,但果凍市場競爭激烈,六元的出廠價扣掉原料和管銷成本,利潤只有2~3%,本來雇用六、七個員工,也因為入不敷出,辭退到僅剩下一人。

2000年,看著日夜苦讀身心疲乏的小女兒因為沒有食慾而日漸消瘦,方穀派覺得十分心疼而又不知如何表達關切之情,於是著手細心地調理出乳香濃郁、富水感而又兼具營養的鮮奶布丁,來替代女兒每天的餐點。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台南安平蝦餅

安平蝦餅最早是延續中國東南沿海保存食材的習俗,早期保存食物不易,為了保存夏季時量產的鮮蝦到冬天做為乾糧所想出的辦法,現在雖然台灣各地都有蝦餅,但因為台南安平是台灣蝦餅最早發源地,於是成為最道地的蝦餅產地。

蝦餅由新鮮現撈的火燒蝦、劍蝦和白蝦三種蝦打成泥,加入蛋清和玉米粉攪拌直至發泡,製作過程中加入獨家秘方調味,手工搓揉成條狀,置於蒸籠蒸熟後,自然風乾冷藏,再切片在日光下曬乾1天來去除水分,未經油炸時的蝦片,呈現黃橙橙的扁平狀,油炸過迅速膨脹即成我們一般所吃的蝦餅。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台南周氏蝦捲

周進根原本是辦外燴的總舖師,因為外燴不是天天有生意,於是,從1965年開始,閒暇時在台南安平經營小吃生意,當時販賣多種小吃,而蝦捲僅是其中一道菜。

到了1980年左右,將原本的蝦捲加以改良,以新鮮蝦仁為主做成的蝦捲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因此便改以販賣蝦捲為主體,用本身之姓氏「周」為店號,取名為「周氏蝦捲」。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台南義豐阿川冬瓜茶

義豐阿川冬瓜茶是隔壁「義豐冬瓜茶」的關係企業,義豐是生產冬瓜塊的小型工廠,而阿川則是賣由冬瓜塊熬煮後的各式冬瓜茶冰品,年近九旬的林嵩山,每天仍在店裡忙進忙出,冬瓜糖以古法製造,用大木桶慢慢熬煮冬瓜糖水,直到水份蒸乾化為冬瓜糖,製作過程相當繁複。

冬瓜,別名白瓜,是唯一不含脂肪的蔬菜,且含有丙醇二酸成分,可抑制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能防止人體內的脂肪堆積,因此有減肥之功效,而且可為美容用途。由於含鈉量甚低,是高血壓、心血管病、腎臟病、浮腫患者的好食物。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台南上海好味道小籠湯包

第二代陳老闆說,店裡的湯包要求皮薄、餡嫩、湯鮮、細緻,加上麵皮18摺的手工技藝,每個製程都需經過嚴格的步驟,從豬肉的選擇、皮凍的製作、高湯的熬製、到調味料的配合,每一樣產品都吃得出老闆的用心,向來都是台南在地人的最愛,重新裝潢並將店面擴大後,店內樸實簡約的風格,寬敞明亮的空間,為過去的老店樣貌重新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因為弟的推薦,到台南才有此一嚐,不過,份量著實太小了,而且因為在無錫吃過中國有名的王興記小籠包,感覺上這個台南又是上海的好味道,仍然有相當一大截的差距,但是我沒吃過鼎泰豐,因此無從比較兩岸的高下。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台南福記肉圓

江莊輝在屏東時,覺得屏東肉圓很好吃,便想將它引進台南,退伍之後便開始賣肉圓,不過大概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摸索出讓自己滿意的口味。

經老闆改良的福記肉圓和屏東肉圓已經有些差別,屏東肉圓的皮較厚且內餡是切散的小肉塊,而福記肉圓的內餡是用整塊肉,採用上選的豬後腿肉,切成丁狀,為了強調肉香,餡料不會混搭青菜、洋蔥,生肉浸泡醬汁再外包肉圓皮直接下去炊煮,為了讓較大塊的肉蒸熟,經過20分鐘蒸煮,時間比較久,因此肉圓皮也比一般肉圓的稍軟且吃得出肉香。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