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頭屋墨硯山-墨硯山南峰、天花湖古道-上坪山-友應山、長崎下古道

自苗栗市東望蒼翠群山,層層相疊,昔為苗栗八景「三台疊翠」,三台依次為加里山脈、八角崠山脈和墨硯山,墨硯山即為三台中第一台。

墨硯山(10-23),位於公館鄉與頭屋鄉交界,海拔155公尺,三等三角點144號,山頂平坦呈方形,遠望頗似墨硯,又因山形似端菜之托盤,亦稱托皿山,往南延伸,可抵達墨硯山南峰(10-24),海拔157公尺,二等三角點1048號,小山連綿,尖峰若筆架,亦名為筆架山。

起伏平坳似硯容,山靈氣聚毓人龍,
峰連筆架文光燦,嶺見雲收景萬里。

墨硯古道起點為公館鄉尖山村,經水泥橋、大石崎、茶亭風爐缺、劉屋,到曲洞村長壽橋為止,東接天花湖古道,全長約2公里,古道起點南側,有座九芎伯公,相傳建於1850年,廟身僅以簡單的石板砌成,保存狀況良好。

古道穿越墨硯山南凹,昔日為苗栗縣境內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第二大聚落貓閣社族人居住活動區,古道西側下方山谷,稱牛欄槓下,泉水源源不絕,草類豐美,往日為苗栗、尖山地區牧童割草、牧牛最佳所在。

道卡斯族分為三大社群,分別為竹塹社群、後壠社群、蓬山社群,後壠社群活躍於今日苗栗縣境內,分後壠、中港、新港、貓裡、嘉志閣五社,貓裡社在苗栗市中苗、清苗、綠苗、高苗、新苗、玉苗等里,嘉志閣社位於苗栗市玉清、嘉盛等里。

清乾隆年間,漢人入墾活動頻繁,貓裡社與嘉志閣社附近均形成漢莊,漢人在平原地區掌握土地實權,平埔族的社會經濟受到相當影響,貓裡社與嘉志閣社合併為貓閣社,被迫遷入墨硯山腳二岡坪,即今日頭屋鄉曲洞村,在舊頭目遺址處,仍有一叢刺竹留存,可作為平埔族在客家聚落中混居的研究據點。

古道以往為天花湖及曲洞村上坪、車坪、沙河地區一帶居民出入苗栗,出售山林產,購買生活用品的孔道,每逢春秋二季,飛鳳、曲洞二村村民皆奉公整修道路,為農村祭典外之熱鬧景象。

2010年05月22日,在事業一連串混亂之後,希冀生活能回到常軌,在沒有太多資料準備情況下,前往上次路過的墨硯山古道,打算以曲洞宮為起點,走墨硯山、墨硯山南峰,再接天花湖古道,登上坪山、友應山,再踢飛鳳道馬路回到曲洞宮,完成O形路線。

從古道入口到登頂墨硯山,約莫二十分鐘,山頂可清晰看見後龍溪和對岸的苗栗市,接著續登墨硯山南峰,但我卻往北走,走在高速公路上方,之後在竹林裡叢鑽,最後從人家的菜園走出來,還要對付三條大狗,是今天的第一場烏龍。

然後又重新登頂一次墨硯山,才證實登頂時看到的左側路條是指引往南峰的方向,墨硯山到墨硯山南峰大約5-10分鐘可達,山頂是一位黃姓山主所有,用許多水泥塊、電線桿和鋼鐵打造了多座現代造景,不過下山同樣要對付多隻沒有上鏈的兇犬。

古道終點處的劉宅有一岔路捷徑,可以直接到長壽橋,橋旁一有一座土地公,並有天花湖古道和長崎下古道的地圖指標,不過因為沒做太多功課,以至於在古道岔路口,誤判斷該往禪寺、公館北河方向,足足浪費了半小時,算是今天的第二場烏龍。

再回到岔路口,指標相當清楚,也看到另一處長崎下古道的指標,因此變更計畫,打算天花湖古道到南坑,再走長崎下古道回來,就不需要踢馬路了。

天花湖古道從一處民宅旁開始,鑽入竹林內,只後便是鬼針草叢生的路徑,也不知哪來的勇氣,沒有山刀沒有工具的協助下,走完這樣的山徑,不過也因為這樣,沒有登頂古道旁的兩座山:上坪山(10-25),海拔132公尺,鑛務課480號,友應山(10-26),海拔160公尺,民國59年聯勤測量隊三等三角點陸補188號。

天花湖古道出口在曲洞村南坪,農苗屋11產業道路上一座廢棄鐵皮工廠後,走到飛鳳道路口前,可以在左側岔路上登南坑山,又稱天花湖山,海拔93公尺,鑛務課487號,不過,走完天花湖古道,已經不太興致探尋了。

飛鳳道往曲洞宮方向的下個岔路口,即為長崎下古道的登山口,借道民宅後方起登,老人慷慨讓我補充茶水,也告知山徑早已雜草叢生,路也崩了,不復可見,我還是不死心地想探一探,果然走沒多久就被雜草困住了,也沒有太多體力奮戰,遂告放棄,結束今日的山徑健行。

結果,最終還是跟原先的計畫一樣,赤腳踢了3.5公里的飛鳳道馬路,途中經過某位電視影星的豪宅大別墅,先前的失竊風波,讓這位耳順齊人正在監督施工的進行,然後在文星國小舊址洗了把臉,走了40分鐘才回到曲洞宮,今日總共健行了5個半小時。

創業就跟爬山一樣,要面對許多的未知和不確定的狀況,沒有準備,固然可以安之如貽,隨遇而安,但是常常需要面對許多困境和恐懼,如果可以先做些功課,或是隨時充實和訓練,讓生命從凹性變成凸性,或許可以消除更多的黑天鵝和不確定性了!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部)》,詹素娟 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2001年03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