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黑天鵝效應(1)如何尋求確認 - 心智認知的限制

在平庸世界的烏托邦裡,特殊事件的個別貢獻不重要,只有集合貢獻才重要,當你的樣本很大時,沒有任何單一個案可以顯著改變整體或全部,觀察到最大者,仍然令人感到印象深刻,但對整體而言,終將不顯著。在極端世界裡,非常不公平,單一觀察點就能不成比例地影響整體或全部,幾乎所有的社會事物都來自極端世界。

我們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東西有嚴重的侷限,以及,我們的知識不堪一擊,一個單一觀察,就能讓千萬次確認看到數百萬隻白天鵝所得到的泛化推論失效。黑天鵝事件是上當者的問題,換句話說,黑天鵝事件之發生,和你的預期有關,我們對離群值的預測無能為力,這隱含了我們沒有能力預測歷史的發展軌跡。


黑天鵝事件的特性:
  • 稀少性:是個離群值,出現在通常的期望範圍之外,過去的經驗無法讓人相信其出現的可能性。
  • 極度衝擊
  • 事後諸葛: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因為天性使然而去捏造解釋,讓這事件成為可解釋及可預測。
具有高預期機率卻未發生的事件也是一種黑天鵝事件。

人類的心智在和歷史接觸時,有三個毛病,即不透明性的大三元:
  • 理解力的幻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 回顧性扭曲,我們只有在事件結束之後才能評估問題。
  • 過度重視真實資訊加上權威、飽學之士的能力障礙。

理解力的幻覺
當構想和清新的架構進駐我們腦袋時,我們就會讓這些事物所享有的優先權,高於其他不是那麼優雅的東西,一些雜亂無章而漫無章法的東西,讓我們認為自己懂得比實際還多的,就是柏拉圖式思想(Platonicity)。

在相同分析架構下,對同一組環境賦予同樣的重要性,並刪減現實,以套進同樣的類別,柏拉圖式思想的表現形式又出現了,一種把現實刪減成清爽形式的欲望。人類需要分類,但如果分類被視為絕對,不容我們去考慮界限的模糊問題,更不必提修改分類方式,則分類就成了病態。分類總是造成事實複雜度的減抑,不可撼動的柏拉圖式思想,對我們周遭世界做任何減抑,都可能造成爆炸性後果。

回顧性扭曲
經驗所依賴的有三大來源,而且就只有三個來源:觀察、歷史(即記錄下來的觀察),和類比判斷。事件以扭曲的方式呈現,一個事件發生之前,充斥著數百萬個、甚至數兆個小事實,但只有一些小事實,和你後來所瞭解的來龍去脈有關,因為你的記憶有限,而且會加以過濾,你將傾向於記住那些事後和事實相符的資料。

歷史是任何被視為對後世有影響效果的一連串事件,專心致志詳細檢驗過去並不能教你歷史的心智,只帶給你幻覺,以為你瞭解歷史。歷史是不透明的,你看到的是結果,而不是產生事件的腳本,歸納法最令人憂心忡忡的面相,就是後向學習(learning backward)。

我們所認為的演技,有許多是事後的穿鑿附會,人們之所以愛上藝術品,並不只是因為自己的因素,還為了得到社群的歸屬感,透過模仿,我們和其他人,即其他的模仿者,更為親近。

資訊和權威的障礙
人類另一個相關的缺陷是過度專注於我們所知的事,我們傾向於學習精確的細節而非整體,我們沒有同時學到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問題在於我們心智的結構,我們學不到規則,只是學到事實,而且只有事實。事物無法在完美的確定性下被瞭解,因為造成該事物的因素無限多。

市場的主要變動沒有原因,只有大家所編造出來的事實。資本主義的悲劇是,由於報酬的品質不是從過去資料中所能觀察得到的,企業所有人,即股東,可能因此被經理人佔便宜,經理人秀出利潤並美化獲利能力,但事實上,可能把風險隱藏起來。

我們對黑天鵝事件的無知,衍生出另外五個主題:
  • 確認的錯誤:我們把焦點放在預設的已知區間 ,並據以對未知事件做泛化推論。
  • 敘事的謬誤:有些故事可以迎合我們把特殊型態柏拉圖化的渴望,而我們以這些故事來愚弄自己。
  • 人類天性並沒有針對黑天鵝事件設計,我們在行為上把黑天鵝事件當作不存在。
  • 沉默的證據:我們之所見,未必是全部,歷史把黑天鵝事件掩藏起來,讓我們對這些事件的機率產生誤解。
  • 我們鑽牛角尖,亦即我們把焦點放在不確定性的少數幾個定義完善的來源上,放在非常特殊的幾個黑天鵝事件上,代價是忽略其他我們不容易想到的黑天鵝事件。

確認的錯誤
我們的反應、思考模式,和直覺,與事物所呈現的背景有關,此背景為物件或事件的領域(domain),人類在反應上具有領域攸關性(domain specificity),是造成雙程謬誤(round-trip fallacy)的主要原因。

你知道什麼是錯的,遠比你知道什麼是對的,更有信心。我們可以靠陰性例子來逼近真相,而不是靠確認來逼近。對於一個法則的測試方法,不是直接去看法則生效的例子,就是間接地注意其失效之處,否定的事例在建立真相上,更有力量,然而我們傾向於不了解這個性質。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就是只尋求確證的天生傾向,一旦你的心裡抱持著某種世界觀,你將傾向於只考慮證明你是正確的事,弔詭的是,你愈發覺得自己的看法順理成章。無助理論(helplessness theory)已經證實,如果人們覺得他們無法控制或預測其環境,他們就面臨嚴重的缺乏動機和缺乏認知之風險,然而,真正的自信,是檢視世界時,不用尋找跡象以加強自尊心的能力。

敘事的謬誤
我們喜歡故事,我們喜歡做總結,而且我們喜歡簡化,亦即,降低事物的量體。我們傾向於察覺,強制加上敘事性和因果性,這是同一個毛病,縮減量體的病徵。

敘事謬誤(narrative fallacy)夾雜了我們過度解釋和偏愛小故事而不喜歡原始真相的缺點,在社會所規範下的人,會輕易相信耳熟能詳的諺語。我們在看一連串事實時,很難不去編織故事,或等義地說,對這些事實強加邏輯連結,加上關係箭頭,解釋把事實綁在一起,解釋讓所有的事實變得容易記,有助於事實變得更有道理。

形態顯然比原始資料更為緊湊,科莫格洛夫複雜度(Kolmogorov complexity)就是以此定義隨機性,資訊愈隨機,其量體便愈大,從而愈難做摘要,你做的摘要程度愈大,所加諸事物的規則就愈多,隨機性也就愈小,造成我們做簡化的同樣條件,也迫使我們認為,世界並沒有像實際狀況那樣隨機。

一組事實存在不同種的解釋和理論,各自在邏輯上沒有矛盾,單是沒有出現不合理現象,尚不足以證明某件事為真。我們在已知後來發生了什麼事,知道答案的情況下,去回憶事件,幾乎不可能忽略事後的資訊,不能記住的是事件的真正序列,讓我們在事後回顧時,歷史遠比過去或是正在發生的事實更容易解釋。

每一次的事後回想,都會改變故事,我們沿著因果線拉出記憶,在不刻意及不自覺的情況下加以修改,我們在事件發生之後,不斷地把過去事件敘事化,以符合我們所認為的邏輯感。從重複中學習,代價是以前未發生的事件,不可重複事件在發生之前會被忽略,但發生之後則會被高估一陣子。

短淺的眼光
人類的頭腦顯然演化成在情感上只關注於一小片土地、有限的親族,和未來的二到三代而已,離發生還很遠、目前尚不需檢驗的事件,我們天生就有將其忽略的傾向,人們說,這就是很好的常識,遠大的眼光或許可拯救後代子孫,但這種眼光需要有願景,並延伸為利他主義,以致這種人在本能上就很難成為領導人。

瞭解到成功只集中於少數的這種特性,卻還是付諸行動去追求,造成我們的雙重折磨,在我們的社會裡,報酬機制建立在規律的幻覺上,而我們的荷爾蒙回報系統,也同樣需要有形而穩定的成果。我們對其他人的需求,遠超過我們的理解,特別是在尊嚴和尊重上的需求。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係描述壞和好的隨機事件之間的不對稱性,負面領域具凸性(convex),而正面領域具凹性(concave),意思是,一次損失100元比損失1元100次的痛苦為少,但一次賺100元的樂趣則遠低於賺100次1元。快樂感和具有正面感受出現次數之關係,遠高於事件發生時的強度,好消息一開始就是好消息,有多好其實並不重要。

黑天鵝事件的特性之一就是結果的不對稱性。

沉默的證據
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但很少人會給予預防行為獎賞,我們頌揚那些名留千古者,代價是讓有貢獻的人在史書上沒沒無聞。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的所作所為,從而附和他們的功績,但我們看不到替代選項,但替代選項的確存在,只是較為隱晦而不為人知。救活一條命是個統計數字,一個人受害則是個故事,統計數字是看不到的,故事則是歷歷在目。

我們是尋求解釋的動物,傾向於認為每件事都有一個可識別的原因,並抓住最顯著的部分以作為說明,然而,可見的因為也許不存在,每當問題涉及我們生存時,因為的想法就會被嚴重弱化。慎用因為,盡量將其限制在由實驗所導出的因為,而不是事後看歷史的因為。

我們的認知系統對於沒有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事物,或是不能讓我們產生情感關注者,或許就不會有反應。沒看到,就不會想到,我們對抽象事物養成了一個自然、甚至是肉體上的輕蔑習慣。

如果一項行動的正面和負面結果都落到其行為者的身上,我們的學習就會很快,但通常一項行動的正面結果,只讓其行為人受益,因為它們是可見的,而負面結果,由於不可見,卻發生在其他人身上,成為淨社會成本。安定的幻覺是沉默證據最嚴重的表現形式,這種偏誤,降低了我們對過去所遭遇過之危機的認知。

除非沉默的證據這些觀念有系統地傳授給我們,或是整合到我們的思考方式,否則,這些偉大的觀察很快就會被忘掉。

戲局的謬誤
對機率保持模糊的想法,機率必須以這種方式處理,因為這樣的模糊性,就是不確定性的特質。參考點理論(reference point argument)就是不要從賭贏者的有利位置計算機率,而要從一開始就玩起的大批人馬觀點去計算,我們傾向於低估運氣在一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傾向於高估運氣在機會戲局裡所扮演的角色。

如果隨機性和風險係由知識的不透明性,即原因難以看到,所造成的,那麼,這兩者的差異必然是空話,知道原因的人,也會瞭解未來,只不過,除了上帝之外,沒人擁有這種能力。一般而言,我們會去冒險,並非出於暴虎馮河的勇氣,而是對機率的忽視和盲目。

裝飾用和柏拉圖式的東西會自然而然地浮上表面,喜歡已知的概要和整理良好的知識,其喜歡程度到了讓我們看不到現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上了歸納問題的當,為什麼我們要確認。


黑天鵝效應》,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著,林茂昌 譯,大塊文化出版,2008年04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