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真實預言!不連續的時代 - 知識經濟的特質

在美國,政治統一後經濟才統一,法律事實先出現,稍後才產生經濟結果,且共同貿易領域出現後,經過幾十年才形成共同經濟認知及共同需求時間表,美國經濟是個政治想像的行為,而不是經濟力量的產物,目前的世界經濟跟政治想像幾乎無關,目前的世界經濟是一種認知,而不是制度,營運單位不是依地區,而是根據發展階段制定。

世界經濟在關鍵貨幣的概念下運作得愈成功,銀行營運就愈危險,亦即關鍵國家的營運愈危險,且關鍵國家因自身貨幣制度瓦解而癱瘓的風險也愈高。國際貿易的衝力主要是由競爭貿易提供,市場會被曲解,但不會被妨礙,消費者有任何選擇時,市場就會主掌大權,跨國企業和它分佈在世界各地的事業間的關係,不再是建立在所有權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策略結合的基礎上。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經濟史的趣味 (6)中國經濟發展 - 自主性

直隸(河北)是京畿重地,但本地糧食無法支撐人口所需,幾世紀以來都靠大運河南糧北運,南糧北運是帝國生存的大動脈,隋煬帝開鑿的運河,暢通與停滯足以決定唐宋國運的盛衰隆替,明代每年要從南方漕運4百萬石糧食到京城,就是在這條輸送線的基礎上運作的。

只要各地有餘糧,大都會流入直隸,儲存起來以預防欠收與饑饉,這造成了直隸米糧市場的雙層結構:
  • ‧上層是由國家主導的軍公教米糧市場
  • ‧下層則是農村地帶的廣大民間市場,特點是孤立性較高,商業化程度較低,政府不插手干預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經濟史的趣味 (5)經濟生活的限度 - 事出有因

歐洲會發生大規模審判巫者、殺滅巫者,主要是經濟性的因素:氣候轉入小冰期,農穫減少,在糧食短缺的壓力下,必須去除生產力最低的窮人、老人、寡婦,社會給這些邊際人口的罪名。10至13世紀之間的平均氣溫,是四百年的中世紀溫暖期,14世紀起氣溫開始下降,直到19世紀初期才又回暖,在這段小冰期間,最寒冷的是1590年代,以及1680-1730之間,平均溫度約比之前的世紀低華氏2度,16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是迫害巫者最嚴重的階段。

構成謠言耳語的前提,是有一批人構成一個訊息網路(information network participants),而這批人所組成的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又和地緣有密切關係。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經濟史的趣味 (4)戰爭與現代國家 - 海權與帝國主義的發端

戰爭形態的改變,是造成現代國家興起的主因,決定國家的最適規模的關鍵因素就是戰爭形態的改變與課稅權力的集中化。步兵的戰鬥效率提升後,小國寡民已不符經濟效益,中央集權化的國家,在國防優勢上比地方分權型的政府有利,15世紀中葉火礮廣泛應用後,大幅提升國家的最低效益規模,減弱了封建領主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西歐的封建領主在1500年時,幾乎已經屈從中央政府,國王因而取得完整的課稅權。

過去的稅收基本上是包稅制,中央要求各省每年上繳多少金額,各省收到命令後,要求各縣每年上繳多少,各縣再向各鄉鎮要求上繳額,各地的實際稅收額,與實際上繳額之間的差額,就是各層級的盈餘。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經濟史的趣味 (3)產業革命 - 脫離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陷阱,是食物增加的速度呈算術級數,人口增加的速度呈幾何級數,人口的成長率高於糧食的成長率。工人的實質收入,長期而言剛好可以養活一家幾口,不會有剩餘,這種不會變富也不會餓死,只能求溫飽(subsistence level)的所得,稱為工資鐵率(Iron Law of Wages)。

中國的經濟幾乎都沒跳出馬爾薩斯陷阱,糧食產量跟不上人口增加量,一旦超過負荷,就靠天災人禍來平衡,戰國中後期,商鞅在西方的秦國提倡軍功,尤重首功,即殺敵取首級,之後在幾次東征中,採取了殲滅型的戰爭,從前的戰俘可以當奴隸,而現在秦國的農業已相當發達,不缺乏勞動力,戰俘成為消耗糧食的負擔,自然沒必要保留,況且消滅敵國的壯丁,是接收該國最簡潔的方式,大概從那時起,中國對人權的概念有了很大轉變,究其根本的考慮,糧食與人口之間的緊張性,應是主因之一。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經濟史的趣味 (2)銀本位與金本位 - 美元腳鐐與金融海嘯

先秦時期的金銀,主要靠長江流域供給,以楚國為主,15世紀初期明朝的版圖大增後,積極開採雲貴的銀礦,但平均年產量只有4-6噸,頂峰時約20噸,不夠急速增長的人口與經濟使用。美洲白銀約有1/3流入中國,明代中後期張居正推動一條鞭法,在稅制上最大的變革,就是用銀繳稅,1643年明代滅亡之前,大約有2.5億兩(9375噸)白銀,在中國地區流通。

1500年左右,中國的金銀比價約是7.5比1,每兩黃金的價格,約是每兩白銀價格的7.5倍,同一時期歐洲的金銀比價,以法國為例,約是13比1,歐洲與中國之間的金銀價差,在套匯的積極作為下,很快就收斂了,到了1650年時,中國的金銀比價已高達14比1,和法國的15比1相當接近,這表示兩件事:
  • ‧中國的白銀存量已大幅增加
  • ‧已追上世界的金銀比價,從銀荒時期的金賤銀貴,轉為歐洲式的金貴銀賤。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