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2)西漢東漢 - 編戶齊民的轉變

從大汶口文化中出現的木槨墓為起點,一直到西漢初年,大約有三千年的時間,中國的墓葬都是以豎穴木槨墓為主,反映出中國文化圈宗教倫理觀念或意識型態的綿延性和一致性,豎穴墓的發展在商代已經到達一個高峰。

西漢時代,四川地區流行豎穴木槨墓,東漢時幾乎絕跡,而磚室墓較盛,崖墓的出現亦在東漢時代,古代埃及墓葬形制的發展與中國有相類似的步驟,即由早期的豎穴土坑墓發展為土洞墓,再則為磚室墓,進而為崖洞墓。



閱讀全文...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1)新石器時代到戰國

從人種方面來說,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至少從西元前5000年開始,在中國北方和南方活動的人都屬於同一種族,不過在同一範圍內人們所使用的語言並不一致。新石器時代末期已經有甕棺葬,但甕棺葬通常均為埋葬未成年兒童用,成人甕棺葬數量很少,且多半為二次葬,並非成人通常使用之葬制,兒童甕棺葬通常不在公共墓地內,也可以說明凡是身分不足以成為社會中正式成員的,均不能被葬在公墓中。

新石器時代墓葬絕大多數為長方豎穴墓,多為單人仰身直肢,沒有葬具的痕跡,墓穴的長寬多半在2*0.5公尺之間,深度則在0.5公尺左右,隨葬品方面,以生活用的陶器和生產工具為主,尚無大量非實用器出現。



閱讀全文...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獅潭鳴鳳古道-延平古道-綠色步道-南隘勇步道、三湖山-龍骨古道-錫隘古道

苗栗縣十八鄉鎮中,除泰安鄉外,以獅潭開發最晚,獅潭縱谷介於八角崠山脈與八卦力山脈之間,受到地形崎嶇及峻嶺環伺的影響,加上泰雅族和賽夏族原住民的頑強抵制,常從八角崠山越過三尖山,經山羊凸,沿銃櫃山下山出草,遲至清光緒初年,客家人才開始大規模入墾,早期獅潭的拓殖,以黃南球和劉緝光貢獻最大。

黃南球,字韞軒,外號丑仔滿,1840年生於楊梅壢,父親黃梅怡,道光中自廣東省長樂縣(今五華縣)來臺,於楊梅壢設幕教讀,並進行拓墾事業,1850年遷往雞籠庄(今銅鑼鄉)。1863年,黃南球移居南庄,並前往南坪,先後集股創辦金萬成墾號和金協成墾號,抱隘拓墾,並設立糖廍製糖、伐木熬煮樟腦。



閱讀全文...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築夢金字塔 - 專家的迷思

公元前3200年左右,上埃及(南埃及)國王納爾邁(Narmer)北征,打敗下埃及(北埃及)國王,首次將整個埃及統一,納爾邁石板是由一整塊板岩刻成,約60公分高,8公分厚,是全世界第一份歷史文件。法老王是人間的荷魯斯(Horus),是上埃及與下埃及統一之後的國王,同時也是拉之子(Son of Re),也就是太陽神之子。

埃及人是再生論者(resurrectionist),深信人死之後會在另一個世界復活,展開新的人生,整個旅程是永無止盡的,下一個世界延續自目前這個世界,因此一個人生活中所需的東西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法老王過世時需要一個大墓室安放他的木乃伊,以及供他在另一個世界裡使用的各種陪葬品,因此才需要建造金字塔,對古埃及人而言,建造金字塔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護法老王的身軀,金字塔全是為了身後之事而建造的。當今金字塔並非一夕發明,而是逐漸演變而來的。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