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築夢金字塔 - 專家的迷思

公元前3200年左右,上埃及(南埃及)國王納爾邁(Narmer)北征,打敗下埃及(北埃及)國王,首次將整個埃及統一,納爾邁石板是由一整塊板岩刻成,約60公分高,8公分厚,是全世界第一份歷史文件。法老王是人間的荷魯斯(Horus),是上埃及與下埃及統一之後的國王,同時也是拉之子(Son of Re),也就是太陽神之子。

埃及人是再生論者(resurrectionist),深信人死之後會在另一個世界復活,展開新的人生,整個旅程是永無止盡的,下一個世界延續自目前這個世界,因此一個人生活中所需的東西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法老王過世時需要一個大墓室安放他的木乃伊,以及供他在另一個世界裡使用的各種陪葬品,因此才需要建造金字塔,對古埃及人而言,建造金字塔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護法老王的身軀,金字塔全是為了身後之事而建造的。當今金字塔並非一夕發明,而是逐漸演變而來的。


製作木乃伊,先在遺體腹部左側劃開一個3英吋半長(約9公分)的切口,進行內臟移除,再切開橫隔膜進入胸腔去出肺臟,同時避免觸擊心臟,埃及人相信心臟用於思考,必須利用心臟記住再生咒語,以便復活之時吟誦。再利用一支銅鉤從鼻腔伸入,刺破眼睛後方的一片薄骨後進入頭顱,不斷旋轉鉤子,直到整個腦部完全碎化成液態為止,將遺體倒掛,將腦汁從鼻子流出。

在脫水過程中,遺體完全浸泡在400磅的泡鹼裡,可在35天之內讓遺體完全脫水,同時具有防腐的功能,再用長達數百公尺的白色亞麻布,將遺體層層包裹,以達保護的功效。依照埃及宗教的習俗,木乃伊遺體會在他死亡70日之後,奉厝於專用金字塔內。

埃及人主要崇拜太陽神,而他們相信太陽神拉每日會在西邊死亡,然後隔日破曉時分又從東方重生,所以埃及的墓地都位於尼羅河西岸,因為西邊代表死亡,製作木乃伊的專業技師也都將裹屍間設於西岸,以遠離東岸的家人。

古埃及人以沙坑作為墓地,唯一的不便就是屍體無法永久埋於地下,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挖一條深深的通道到地下岩床,然後開始挖掘墓穴,一旦把遺體及所有陪葬品安放入墓穴,再將挖掘出來的碎石回填入通道裡,就能確保遺體及其陪葬品的完整,供家人追思祭拜、供奉祭品的矩形墓埕,則建造於通道出口正上方的地面。地上墓埕設聽室的主要目的,是要作為家人偶爾來此聚餐或像先人祭拜的處所。

階梯式金字塔,有六層,高240英呎(約73公尺),是實心的,塔內沒有任何廳室,使用的石頭並不十分方正,塔身的外牆斜向內縮,以抵銷石塊向外的分立,每塊石頭中都在100磅(約45公斤)以內,可見當時印和闐(Imhotep)尚未想出搬運及高舉巨石的方法。聖䴉,又名黑腰朱鷺,據說是印和闐的神聖化身,因此人們相信只要買一隻木乃伊聖䴉,把牠擺在印和闐的墓裡,印和闐就會保佑你,讓你的病痊癒。

埃及第一座真正的金字塔建築於梅度姆,梅杜姆金字塔將墓室設計在地面以上,成為埃及首座採用地上墓室的金字塔,墓室的天花板必須能夠承受上方成千上萬噸石頭的重量,在塔內作了一個枕樑式天花板(corbelled ceiling),牆壁往上開鑿時愈高愈窄,每往上一層就往內縮大約6英吋(約15公分)。

彎曲金字塔從底部往上2/3處,便開始向內彎折,因為其中的一角是建在一曾砂礫上,石塊滑動的動能傳到了金字塔內部,上方墓室的牆壁開始龜裂,同時逐漸往內傾斜,為了防止墓室整個坍塌,利用50英呎長巨大雪松木嵌入牆壁的兩側,以固定墓室的結構。

斯涅夫魯王第三作金字塔紅色金字塔(Red Pyramid),斜面坡度較小,只有42度,彎曲金字塔及梅杜姆金字塔則都是53度,建造金字塔所需的石塊數量可以減少,較平緩的斜面也能夠降低發生工程意外的風險,一共歷經10年又7個月才完成,平均每年上升30英呎(約9公尺)。

孟斐斯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南端,有專屬的三大守護神-創造之神布塔(Ptah)、布塔之妻雪克美特(Sekhmet)、祂們的兒子那夫特姆(Nefertum),孟斐斯最早的名字叫做白牆,意指四處可見的白色石灰石牆。後來的孟斐斯古城由於地下水位升高,在古代即沈入水面下,幾乎已完全消失,1890年代及20世紀初期的考古挖掘工作也因這裡的地下水問題,而延宕多時。

對埃及人而言,過世的法老王就如同北方之星一樣永恆不變,因此古夫王金字塔的入口必須朝向正北方。大金字塔的四個面確實與指南針上的四個方位非常吻合。荷米耶努(Hemienu)打算在大金字塔裡三個高度不同的地方建造墓室,第一個墓室位於地面下,可在金字塔開工的5年之內完成,如果古夫法老王在50歲之前死亡,便可葬於此地,第二個墓室位於金字塔內部,將在古夫王50至60歲之間完成,第三個墓室則位於金字塔上端,預計在古夫王60歲出頭時完成。

所有工人都是受到法老王英明的感召,而自願投入建設的。古埃及一般的工人很少吃肉,主食是麵包,配上啤酒及洋蔥,金字塔工人則有牛肉、綿羊肉、山羊肉,偶爾還有豬肉。工人的寢室-寢廊(the Gallery),全長約30公尺,最大的特色是正中央有一道泥磚隔間牆,將走廊分為兩半,每邊各約2公尺深。

梅杜姆金字塔塔身角度是52度,而彎曲金字塔在剛開始興建時是54度,到了上方則改為43度,紅色金字塔的角度一直維持在43度,大金字塔則是52度,這些金字塔都有白色的外牆罩石,可以確保在興建過程中,塔身的角度維持不變。先在採石場王成所有外罩石的打磨,再送到工地擺至定位,外罩石上有修補過的缺口,在這些缺口上,可看到古埃及人以質地相同的石灰石,作為填補材料。

古夫王墓室採用平屋頂設計,創造了更多使用空間,需要使用花崗岩才足以承受上方的重量,推算在建塔第12年時,才需要用到花崗岩,荷米耶努利用韌度很高的粗粒玄武岩,作為開鑿及塑石工具,重量最高超過7公斤。黑色粗粒玄武岩,硬度比花崗岩還要高,因此,當工人拿著敲打石,一遍又一遍地重擊石塔的側面,凹痕就這樣形成,這項工作或許是由被判苦力勞役的犯人,集中在採石場裡進行的。

當一大塊花崗岩原石從採石場開採出來之後,古埃及人會先以類似老式雙人鋸的巨型銅鋸,將石塊的兩端切除,所謂的銅鋸,其實只是沒有鋸齒的簡單長方形銅片,古埃及人會在銅片與岩石之間,撒上沙子以利研磨,再由兩個人分持銅鋸的兩端,一前一後在石頭上來回拉動,久而久之便能在花崗岩上磨出一道凹槽。

當工匠水平地來回拉動弓鑽時,繫在弓弦上的一支細管便會轉動,這隻細管末端裝有銅製鑽頭,鑽頭與石塊之間同樣是以沙子作為研磨的媒介,持續不斷地鑽,就能慢慢地在花崗岩上磨出一個圓洞,古夫王的石棺從開採石塊到打磨完成,共需要28000個工時的人力。埃及當時唯一的銅礦來源在西奈沙漠,為了採銅,埃及還特別組織銅礦探險隊,派兵護衛礦工以及採礦設備。

為了確保施工精準,塔身每增高30英呎(約9公尺)左右,會進行一次仔細的水平校正,四邊調整到達水平之後,工程才會繼續,在塔身高度達到約200英呎前,只使用一條簡單的外部運石坡道,金字塔南邊就是採石場,南向的坡道也可縮短搬運石頭的距離。埃及工人搬運巨石用的是木橇,60噸的花崗巨石,長度超過7公尺,厚約1.2公尺,放在9公尺長的木橇上,木橇則由很厚的雪松木製成。

大甬道最特殊之處,在於高度達28英呎(約8.5公尺),看起來是一條坡道,上行到頂端,就是古夫王的王殿,兩側牆壁下建有常常的石凳,各寬約50公分、高60公分、總長150英呎(約45.7公尺),幾乎是整個大甬道的長度。

長石凳每隔1.5腕尺(約75公分)就鑿有一凹槽,兩側牆壁採內縮方式往上修築,共分七層,每層往內縮3英吋,最頂端的跨距有41英吋(約1公尺),坡道斜度為50%。大甬道之所以如此狹窄,目的就是要用來拉動石頭,而長石凳的角色就是軌道。

為了減少台車底部與長石凳之間的摩擦,確保秤錘能順利地滑到大甬道底端,荷米耶努以木頭製成滾筒,兩端架在大甬道兩側的長石凳上,長石凳上的28組凹槽,裝載秤錘的台車,每跑一趟的距離是75腕尺(約38公尺),遠遠短於整個坡道的長度,因此每要將一塊花崗岩橫樑從外坡到底部拉到王殿的高度,就需要讓台車跑11趟。

滾筒並不是固定的,而且只涵蓋了大甬道一半的長度,因此會跟著台車一起滑到大甬道底端,如此一來,台車下滑的速度實際上是滾筒的兩倍。荷米耶努在建造上行通道時,刻意讓底部寬度比頂端窄2英吋的原因,就是為了當秤錘最後一次滑下大甬道,可以自然的卡在底部入口處。

大甬道的南北兩端不僅寬度不同,連牆面的建造方式也截然不同,在較低的北端,側面牆的石塊與北面牆的石塊是交錯疊砌的,北邊與兩側的牆面必須同時建造,然而側面牆石塊並未與南面牆石塊相互交疊,因為大甬道的南端,也就是頂端必須保持開放,才能供秤錘裝置的繩索移動,直到王殿天花板的橫樑都擺定位之後,南面牆的石塊才能砌上去。

王殿的天花板總共使用9支24英呎(約7.3公尺)長的石塊,每塊重量介於47至63噸之間,荷米耶努在王殿正上方,以花崗岩建造了四小間彼此相疊的減壓室(relieving chamber),每間高度僅4英呎(約1.2公尺)。如果將椽架直接設在王殿的天花板,雖然還是可以分散金字塔塔身下壓的重量,但整個壓力反而會導至中空的大甬道,使它有崩塌之虞,荷米耶努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會設計減壓室來抬高椽架的位置,好讓大甬道避開巨大壓力。

為了保留讓工人與石頭轉彎的空間,大金字塔裡每段直線坡道的尾端轉角處,都是採開放式的大空間,而當需要轉動巨石的搬運方向時,建築工人可能是利用類似汲水吊桿的裝置來輔助,這種吊桿可以將石塊舉起,旋轉90度之後,朝向下一段坡道,再由工人繼續合力往上拉。

坡道大約是5腕尺(約2.7公尺)寬,兩側的牆壁採用枕樑式設計,高度為15英呎(約4.6公尺),坡度約為7%,總長度達1英哩(約1.6公里)以上。拉石頭的工人,先站在轉角的平台上,再將石頭拉上來,以避免無端浪費力氣來拉動自己的身體。

頂蓋(pyrmidion),金字塔的壓頂石,由上等石灰石打磨而成,表面可能覆有一種天然的含銀金礦,稱為銀金(electrum),重量可達15噸。

王殿墓室完工之後不久,在金字塔南面使用多年的外部坡道,隨即進行拆除,體積與質量如此龐大的坡道移除,造成墓室南側的牆壁略微下陷。王殿的南牆雖然只有輕微下陷,但卻足以導致椽架滑動,因而將上方塔身的重量,部分轉移到王殿天花板的橫樑上,花崗岩橫樑在受力不均勻的情況下,由於其堅硬、無法彎曲的物理特性,只能有一種方式釋放壓力,就是斷裂。

王殿天花板的橫樑是在金字塔建造過程中斷裂的,在塔身高度達375英呎(約114公尺)左右時,時間大約是在王殿完工的3年之後。當塔身高度達到420英呎(約128公尺)左右時,上層石塊的重量導致第一減壓室的天花板橫樑斷裂,當金字塔持續上升到約450英呎(約137公尺)高度時,第二減壓室的橫樑也出現裂痕。


築夢金字塔》,鮑伯布瑞爾、尚皮耶胡丹 著,陳瑞清 譯,天下文化出版,2009年10月。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蒲慕州 著,麥田出版,2001年03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