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壁畫中,宴會場景比廚房場景要多得多,主人做在一張低矮的長方形木榻上,客人坐在蓆子上而不是榻上,在榻的前面有一張矮的矩形桌子,即漢代的案,一般的食案小得多,所以有德之婦能舉案齊眉。
一般來說,漢代食案有兩種形狀,不用的時候被堆疊在廚房裡:
朝東的座位是漢代宴會中的尊位,源頭可追溯到東周時期,鴻門宴的座次安排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即劉邦實際上接受把項羽當成自己的上級,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在每個人就座後,項羽不再一心想除掉劉邦。
一個正式的漢代宴會常常伴有各種娛樂活動,包括音樂、舞蹈和雜技,當音樂響起時,酒已斟好,當飲者開始喝醉時,美麗的女子跳起舞來。
酒是宴會不可缺少的東西,在古代宴會中,醴和酒被分裝在兩個樽中,一直沿襲到漢代,酒類由米麥釀成,為黑色,而醴為白色,多用米、小麥,在漢代實際上所有的糧食都可拿來釀酒,包括米、麥和小麥,酒比醴度數高,一夜便可釀成醴。漢律中,用稻米釀的酒被列為上尊(上等),由稷米釀成的為中尊(中等),由粟米釀成的為下尊(下等),實際上酒的等級是由它的度數決定的,度數愈高,質量愈好。
在頭輪酒後,羹將是宴會的第一道菜,羹是從古代到漢代最普遍的主菜,用混合料製成,一般由肉和榖物或蔬菜加調味料調製而成,五味的調和被認為是廚藝的基礎,刀工似乎比以前更受到重視。《禮記》的作者和鄭眾(西元1世紀)等漢儒們都認為,無論是用作祭品還是用作款待賓客的菜肴,大羹都應當不調五味,以貴其質。
肉和蔥燉的羹是一種普通的羹,肉羹與其說是一種日常必需品,不如說是一種奢侈品。理論上,肉是專給老人和貴族的,在西元前179年,文帝命令政府按月供給糧食、肉和酒給80歲以上的老人,整個漢代類似的詔令一次又一次地頒發,但事實是官員們很少認真對待這些詔令。
在漢代之前就有了菜羹,藜藿一詞後來成為窮人吃的各類粗蔬的固定表達,蒜和蔥極有可能列在窮人的食譜上,蔥、蒜和韭菜在漢代很普遍,另一種百姓容易吃到的蔬菜是芋。來自西域的葡萄、苜宿、石榴、胡桃、芝麻、洋蔥、香菜種子、豌豆、胡荽和黃瓜,沒有一種是張騫引入中國的,龍眼和荔枝都從廣州用快馬運送到宮廷。
養豬養雞當做家庭副業,一年之中只在年前幾天殺豬,漢代以前乃至漢代,雞肉配黍米飯被當做待客的像樣飯食。
飯食是最後端上來的,臨近宴會結束時,主人急忙到廚房去準備飯食,以便不使客人久留,如果沒有提供任何主食,那麼這頓宴會將是不完整的。一般的和粘性的米飯以及小米飯受到特別的禮讚。
漢代中國人一般食用的榖物種類包括粟、黍、稷、米、小麥、大麥、大豆、小豆和大麻,與西元前1世紀農學家范勝之書中所記錄的九榖非常吻合,粟、黍、稷是北方的主食,米是南方的主要澱粉食物,漢代粟、黍、稷的產量高於稻米,班固在《漢書‧地理志》指出四川和楚地,主要是湖南、湖北,是水稻的兩大產地。大麻是傳統紡織的主要原料,但大麻種子可以食用。
在漢代,一斛帶殼榖物一般能產出六成的去殼榖物(米),如果產出佔七成,便認為是糙米(糲),有時窮人吃的榖物更加粗糙,糟糠也被當做糧食。大豆和小麥對於窮人的生存而言,比粟、黍、稷更必要,小麥和大豆都被看作是粗糧,窮人只有吃大豆和喝水,大豆保歲為易,宜古之備凶年也。
最後吃完飯,將拿水果給客人吃。有時宴會結束了,主人還想繼續和客人喝酒,乾肉和由花椒、薑、鹽和豆豉調味的魚會被拿來佐酒,顯示早在東漢時,中國人就養成了喝酒時吃東西的習慣。在漢代以前,四川境內就已開始飲茶,飲茶的習慣傳到中國其他地方,特別是北方,則大約是很晚的事了。
上層社會的餐具主要使用漆器,而一般人做飯、吃飯和喝酒全用陶器,漢代漆器的價格不僅比陶器和木器高,也比青銅高,漢代人對吃喝用的器皿的質地很敏感,因為體現著身分。
中國古代吃喝之間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區別,用於吃飯的餐具包括鼎、盒、奩盤和有耳食杯,用於飲酒的酒具包括鈁、鍾、彝、卮、勺和耳杯,某些器皿更是成套,各有分工,清楚地區分開來。卮、耳杯和彝是漢代最常用的酒具,杯被用來盛羹,都不是上層社會所專用的。
漢代人最基本的炊具是釜和甑,釜主要用於做羹,甑主要用於蒸飯,在實際烹飪過程中,甑通常放在釜的頂上,多數釜和甑是用泥土做成的。既然羹和飯是漢代人最基本的兩種食物,成對的釜和甑就反映了漢代飲食的基本事實。
肉架可能在漢代的廚房很普遍,把肉掛在不架子或竿子上是一個普遍的習俗,明顯起源於漢代之前,司馬遷說過商代的最後一位國王紂懸肉為林,烤肉對漢代人來說是一道珍貴的菜肴,像烤肉、調理食物或將食物搗碎成漿都是男人的活,不僅要求技巧,而且還要更大的力氣。漢代廚房有一個有趣的特徵並沒有出現在漢代壁畫中,就是古代就已投入使用的冰室。
馬肉是漢代受歡迎的一道菜,肝是馬身上唯一不能吃的,出自漢墓的大量食物名單裡沒有馬肝這一事實,證實了漢代人普遍認為馬肝是有致命毒素的。馬王堆一號墓裡的食物清單竟與《禮記‧內則》篇中給出的驚人地一致。
乾糧可能早在周代就已被士兵和旅客廣泛食用,是漢代所有旅行者的主要食物,糒和糇就是乾飯,糗則是將榖物磨成粉,通過烘烤將它弄乾。漢朝士兵一旦被派到沙漠地帶去打仗,就得四季靠乾糧和水維持生命,一個人每日消耗糒0.6升。地裡勞動的人也吃乾糧,《四月民令》建議人們在小麥剛收穫時盡可能多做糒。
漢代的烹飪革命:
《漢代貿易與擴張:漢胡經濟關係的研究》,余英時 著,鄔文玲、李彤、汪小烜 譯,聯經出版,2008年06月。
《中国古代の生活史》,林巳奈夫 著,吉川弘文館出版,2009年12月。
《齊民要術今釋》,賈思勰 著,石聲漢 校釋,中華書局出版,2009年06月。
《石聲漢農史論文集》,石聲漢 著,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01月。
一般來說,漢代食案有兩種形狀,不用的時候被堆疊在廚房裡:
- ‧圓形,稱為檈
- ‧長方形
朝東的座位是漢代宴會中的尊位,源頭可追溯到東周時期,鴻門宴的座次安排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即劉邦實際上接受把項羽當成自己的上級,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在每個人就座後,項羽不再一心想除掉劉邦。
一個正式的漢代宴會常常伴有各種娛樂活動,包括音樂、舞蹈和雜技,當音樂響起時,酒已斟好,當飲者開始喝醉時,美麗的女子跳起舞來。
酒是宴會不可缺少的東西,在古代宴會中,醴和酒被分裝在兩個樽中,一直沿襲到漢代,酒類由米麥釀成,為黑色,而醴為白色,多用米、小麥,在漢代實際上所有的糧食都可拿來釀酒,包括米、麥和小麥,酒比醴度數高,一夜便可釀成醴。漢律中,用稻米釀的酒被列為上尊(上等),由稷米釀成的為中尊(中等),由粟米釀成的為下尊(下等),實際上酒的等級是由它的度數決定的,度數愈高,質量愈好。
在頭輪酒後,羹將是宴會的第一道菜,羹是從古代到漢代最普遍的主菜,用混合料製成,一般由肉和榖物或蔬菜加調味料調製而成,五味的調和被認為是廚藝的基礎,刀工似乎比以前更受到重視。《禮記》的作者和鄭眾(西元1世紀)等漢儒們都認為,無論是用作祭品還是用作款待賓客的菜肴,大羹都應當不調五味,以貴其質。
肉和蔥燉的羹是一種普通的羹,肉羹與其說是一種日常必需品,不如說是一種奢侈品。理論上,肉是專給老人和貴族的,在西元前179年,文帝命令政府按月供給糧食、肉和酒給80歲以上的老人,整個漢代類似的詔令一次又一次地頒發,但事實是官員們很少認真對待這些詔令。
在漢代之前就有了菜羹,藜藿一詞後來成為窮人吃的各類粗蔬的固定表達,蒜和蔥極有可能列在窮人的食譜上,蔥、蒜和韭菜在漢代很普遍,另一種百姓容易吃到的蔬菜是芋。來自西域的葡萄、苜宿、石榴、胡桃、芝麻、洋蔥、香菜種子、豌豆、胡荽和黃瓜,沒有一種是張騫引入中國的,龍眼和荔枝都從廣州用快馬運送到宮廷。
養豬養雞當做家庭副業,一年之中只在年前幾天殺豬,漢代以前乃至漢代,雞肉配黍米飯被當做待客的像樣飯食。
飯食是最後端上來的,臨近宴會結束時,主人急忙到廚房去準備飯食,以便不使客人久留,如果沒有提供任何主食,那麼這頓宴會將是不完整的。一般的和粘性的米飯以及小米飯受到特別的禮讚。
漢代中國人一般食用的榖物種類包括粟、黍、稷、米、小麥、大麥、大豆、小豆和大麻,與西元前1世紀農學家范勝之書中所記錄的九榖非常吻合,粟、黍、稷是北方的主食,米是南方的主要澱粉食物,漢代粟、黍、稷的產量高於稻米,班固在《漢書‧地理志》指出四川和楚地,主要是湖南、湖北,是水稻的兩大產地。大麻是傳統紡織的主要原料,但大麻種子可以食用。
在漢代,一斛帶殼榖物一般能產出六成的去殼榖物(米),如果產出佔七成,便認為是糙米(糲),有時窮人吃的榖物更加粗糙,糟糠也被當做糧食。大豆和小麥對於窮人的生存而言,比粟、黍、稷更必要,小麥和大豆都被看作是粗糧,窮人只有吃大豆和喝水,大豆保歲為易,宜古之備凶年也。
最後吃完飯,將拿水果給客人吃。有時宴會結束了,主人還想繼續和客人喝酒,乾肉和由花椒、薑、鹽和豆豉調味的魚會被拿來佐酒,顯示早在東漢時,中國人就養成了喝酒時吃東西的習慣。在漢代以前,四川境內就已開始飲茶,飲茶的習慣傳到中國其他地方,特別是北方,則大約是很晚的事了。
上層社會的餐具主要使用漆器,而一般人做飯、吃飯和喝酒全用陶器,漢代漆器的價格不僅比陶器和木器高,也比青銅高,漢代人對吃喝用的器皿的質地很敏感,因為體現著身分。
中國古代吃喝之間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區別,用於吃飯的餐具包括鼎、盒、奩盤和有耳食杯,用於飲酒的酒具包括鈁、鍾、彝、卮、勺和耳杯,某些器皿更是成套,各有分工,清楚地區分開來。卮、耳杯和彝是漢代最常用的酒具,杯被用來盛羹,都不是上層社會所專用的。
漢代人最基本的炊具是釜和甑,釜主要用於做羹,甑主要用於蒸飯,在實際烹飪過程中,甑通常放在釜的頂上,多數釜和甑是用泥土做成的。既然羹和飯是漢代人最基本的兩種食物,成對的釜和甑就反映了漢代飲食的基本事實。
肉架可能在漢代的廚房很普遍,把肉掛在不架子或竿子上是一個普遍的習俗,明顯起源於漢代之前,司馬遷說過商代的最後一位國王紂懸肉為林,烤肉對漢代人來說是一道珍貴的菜肴,像烤肉、調理食物或將食物搗碎成漿都是男人的活,不僅要求技巧,而且還要更大的力氣。漢代廚房有一個有趣的特徵並沒有出現在漢代壁畫中,就是古代就已投入使用的冰室。
馬肉是漢代受歡迎的一道菜,肝是馬身上唯一不能吃的,出自漢墓的大量食物名單裡沒有馬肝這一事實,證實了漢代人普遍認為馬肝是有致命毒素的。馬王堆一號墓裡的食物清單竟與《禮記‧內則》篇中給出的驚人地一致。
乾糧可能早在周代就已被士兵和旅客廣泛食用,是漢代所有旅行者的主要食物,糒和糇就是乾飯,糗則是將榖物磨成粉,通過烘烤將它弄乾。漢朝士兵一旦被派到沙漠地帶去打仗,就得四季靠乾糧和水維持生命,一個人每日消耗糒0.6升。地裡勞動的人也吃乾糧,《四月民令》建議人們在小麥剛收穫時盡可能多做糒。
漢代的烹飪革命:
- 豉的製作:豉發明於西元前200年左右,西漢時已成為基本調味料。
- 麵粉的加工:
- 在漢代,麵食從廣義來說就是餅,麵被解釋為麵粉,麵食出現在漢代而不是更早,因為直到漢代才有大規模碾磨的技術,是西漢後期從西邊傳入中國的,至遲在西元前1世紀下半葉左右,漢代人已製成了麵粉,餈指小麥磨的粉。
- 東漢有了多種麵食,包括煮麵饅頭和芝麻餅,餅字有將粉和水混合(並)的意思,煮麵在2世紀非常流行,連皇帝也吃過,從王莽時代起賣麵食成為一項重要的買賣。
《漢代貿易與擴張:漢胡經濟關係的研究》,余英時 著,鄔文玲、李彤、汪小烜 譯,聯經出版,2008年06月。
《中国古代の生活史》,林巳奈夫 著,吉川弘文館出版,2009年12月。
《齊民要術今釋》,賈思勰 著,石聲漢 校釋,中華書局出版,2009年06月。
《石聲漢農史論文集》,石聲漢 著,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01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