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2)道教醫學 - 癘疫橫行的結果

巫病(shamanic illness)是指巫者在成巫之前或在成巫過程中所經歷的病痛,最常見的疾病是所謂的鬼附(possession)或醫家所說的精神疾病,常以幻聽、幻覺為主要特徵,因祈禱或其他因緣,開始和神靈有所接觸,並接受其召喚(calling)、指導和治療,病人不但得以痊癒,而且還擁有療病的能力,其後,或經有神授,或經由其他巫者的傳授,終致獲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術,並成為一名巫者。

因病成巫的巫者,則大多身處社會底層,成巫時的年紀通常不大,個人成巫的考量主要有五:

  • 為了擺脫病痛
  • 為了增加個人財富
  • 為了提昇自己的地位
  • 為了繼承家庭的傳統或服務族群(社群)
  • 為了回應神靈的召喚
學習的管道,則不外乎「神授」、「師傳」和「家傳」三種模式。

根據六朝時道教的信仰,「三尸」蟲可以說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之物,是百病的根源,也是道士修仙最大的障礙,必須除三尸才能進一步修煉仙道。

疾病和道士修道過程、修道生活之間的關係模式,大致可以分成三種:
  • 因病遇仙:也就是在病痛折磨之時,無計可施,無可奈何之際,巧遇仙人(道士),或仙人(道士)主動顯現,給予醫治,病人在痊癒之後,開始求道、修道,甚至因而得道。
  • 因病求道:罹病之後,主動向道士(仙人)求救,他們多半久病,而且多方醫治無效之後,才轉而求道,因而獲得醫治或療病之道法,癒病之後則開始或繼續修道。
  • 病中求道:在修道時,因宿疾未除或罹患新病,或更堅定其修道之心,或主動向其他道士尋求醫治之道,或感動真人而蒙救助,而終告痊癒。
這三種模式,大致來說,和巫者因病成巫的模式並無太大不同,只是道士病中所遇者大多為仙真或其他道士,而巫者則主要是神靈,而且,癒病之後往往成為其靈媒(spirit medium)。

道士、僧尼、俗師(包括巫者和術士)和醫者共同佔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醫療市場,道士用章奏,僧尼用齋講,俗師用解除,醫者用針灸和藥物,醫療是各個宗教(道、佛、巫)主要的社會活動。相對於較早上古時期的巫醫和稍晚宋元之後的儒醫,在六朝至隋唐的中古時期有所謂的道醫或道教醫學。

在《神仙傳》中,便記載了早期道士的醫者形象:
人物醫療方法人物醫療方法
王遠與陳蔚以符治疾伯山甫不老神藥
太真夫人起死回生韓眾與劉根治病成仙
三神人松柏治癩王遙坐布帊不飲食
李常在不老常在張陵房中與懺悔
巫炎房中之功劉憑禁氣與符咒
欒巴治鬼護病壺公與費長房賣藥與行符
李少君成藥與藥方沈建導引服食
董奉杏林神醫東陵聖母禁咒理疾
葛玄召劾符咒鳳綱百草花藥
孫博直指言愈玉子務魁之術
老君與沈羲神丹棗符茅君雞子請福
尹軌辟疫藥丸蘇仙公井水與菊葉
葛越千里氣禁甘始房中之事
陳長仙山祭水陳子皇餌朮要方
封衡管藥下鍼
在他們所用各種醫療方法之中,符水、禁咒、厭勝這一類的巫術療法,似乎還多於用藥,但是六朝時期道教常用的首過、上章(章奏)、齋醮之法,卻很少出現,這也許和編者葛洪個人對於天師道這一派的療法有所排斥有關。

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所出現的道團和道派,以活動地域來說,集中於以建康為中心的江南一帶:
道派創始人歷史
太平道張角(?-184)原奉事黃老道的張角,後來另組教團太平道,自稱大醫,以醫療吸引群眾,利用符水、咒說替人治病,並要求病者要跪拜、首過。
後來,建立新政府,以天下太平為號召,發動革命,史稱黃巾之亂。
天師道張陵(張道陵)(34-146)在道教各派之中,論成立之早,組織之嚴密,延續之久遠,勢力之龐大,似乎都以天師道為首位。
清水道張陵的奴僕是天師道的旁支,而其道法就是以勑水(咒水)替人治病,東晉時,道師王濮陽曾治簡文帝皇后不孕之症。
北方新天師道寇謙之(365-448)在道教史上,寇謙之是以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為號召而聞名,不過,他的傳教策略似乎還是延續三張(張陵、張衡、張魯)的天師道傳統。
靈寶經派陸修靜(406-477)陸修靜在清整天師道之際,也同時整理改造了靈寶經派的經典和儀軌。
古靈寶經《三元威儀自然真經》又可區分為金籙、玉籙和黃籙三種,其中三元又可分成上元、中元、下元。
帛家道帛和
干君道干吉(?-200)《太平經》的流傳是由帛和傳給干吉(或于吉),干吉創立的干君道主要流行於江南地區,再傳給宮嵩(或宮崇),傳教活動極為成功,信徒人數極為可觀,干吉後來被吳國孫策認為是妖妄而斬於市。
李家道李寬(約活躍於222-252)自孫權(182-252)時起,一直到葛洪之時,始終盛行不衰,主要關鍵在於能祝水治病頗愈。
葛氏道(金丹派)葛洪(284-364)葛氏道的傳承至少可上溯至東和末年的左慈,左慈傳葛玄(164-244),葛玄傳鄭隱,鄭隱傳葛洪,葛洪的弟子知名者至少有葛望、葛世、滕升、黃野人等。
葛洪所重視的修煉之法包括服食藥物、行氣導引、房中術、存思和服金丹,但其中只有金丹才是成仙的大藥,其餘只能用以治病養生。
在六朝的道派之中,葛氏道雖然沒有龐大的組織和信徒,但其仙道理論卻在道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上清經派(茅山派)魏華存(252-334)師承南極元君(南極夫人)和西城王君的清虛真人王褒傳經授法給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魏華存透過兒子劉璞代傳《靈寶五符》和《黃庭經》給楊羲(330-386)。
許謐(305-376),又名許穆,字思玄,也就是《真誥》中常見的許長史(護軍長史),原本信奉帛家道,後來改拜上清經派的楊羲為師,並成為此一經派的第三代玄師。
《真誥》是由陶泓景(456-536)所編,但其內容主要是根據楊羲及其弟子許謐和許翽的手稿。
上清經派在南朝之後能逐漸躍居道教的主流地位,六朝時的靈魂人物陶弘景應居首功。
在六朝道派之中,對於醫藥抱持正面、肯定態度的,應該首推上清經派,對於當時的上清經派門徒來說,服藥以治病是自然之事。
樓觀派梁諶尹軌是興起於北朝時期的樓觀派所崇奉的仙人。
淨明忠孝道劉玉宋元時期才逐漸狀大的淨明忠孝道,便是以東晉時期的許遜為其奉祀的主神。
南朝之時,官方對於道教的獎掖日漸殷切,但也逐漸企圖掌控道教,設置「大道正」便兼有扶持和控制之目的。

早期的道教絕對不是一個同質性非常高的團體,對於醫藥的態度便差異很大:
態度道派說明
不用或拒斥天師道天師道對於治病的主張,並不用針灸湯藥作為治病的主要手段,而用首過、符水、咒說和上章請禱,主張以請禱之法療病,似乎和其興起於重巫鬼的漢中、巴蜀之地,及其集團中有巫覡加入有關。
透過懺悔罪過(首過)和與神明的盟約,使病者獲得寬恕而得以病癒,手書可能就是後來五斗米道三官文書和六朝天師道奏章的前身或範本。
請禱之法,就是以手書的方式,將病人的名字和服罪之意,向三官(天、地、水)稟告,請求免罪、除病,基本上就是一種首過(懺悔)儀式。
天師道在六朝時期便因傳授房中術(黃赤之道)而備受佛教界和道教其他門派的批判。
靈寶經派與南方新天師道六朝的靈寶經派對於治病之事,主要還是依賴齋醮、科儀(建齋祈請)作為療法,正是六朝靈寶經派的主要特色。
有條件的承認北方新天師道寇謙之的醫療法中,不主張用醫藥療病,使用和舊天師道相同的首過、上章儀式,還加入了燒香(香火)和廚會(請客、眾人助禱)的儀式,而其基本觀念似乎是在於生命有分,因此,生病時,只能祈求掌控生死的天地諸神的救助。
認同藥物可以除病,令人壽終,而且可以攘卻毒氣、瘟疫,不過藥物必須摻入仙人、玉女所降授的神藥才有這種功效,而要招降仙人、玉女,則必須仰賴齋功、念定通神。
太平經認為無論用方藥(草木方、生物方)還是用灸刺,其所以能除疾治病,主要關鍵還是在於方藥中有鬼神之力(天神、地精、人鬼),能驅使神、精替人治病。
接受並肯定葛洪與葛氏道葛洪對於藥物和醫家的療病功能還是多所肯定,只不過在他眼中,醫家的醫技、藥物只是薄技、凡藥,是至淺之術。
葛洪在醫學上的成就,主要在於將疾病予以分類,並以病為主,以藥方相從,便於臨床使用。
人生之為體,易傷難養,養生以不傷為本,修道的根基仍在於不傷,因此必須先以服食藥物、行氣導引之術治療百病。
對於當時以祭祀、禱解之法替人消災、治病的巫祝、術士,以及所謂的道士,深不以為然,往往斥之為妖偽、妖道,主張加以禁絕。
認為人應主動學習道術、方技以防身、卻害,不應仰賴祭禱鬼神或是「任自然無方術」,「思玄執一」這一套存思的方法,只能用來辟邪惡、度不祥,而不能延壽命、消體疾。
上清經派上清經派的道法也是主張先治病而後才能修煉成仙之法,而其所提出的主要治病方法也是服食藥物。
不過,對於房中的態度便和葛洪有南轅北轍之異,上清經派嚴禁在服食藥物或修煉仙道時行房。
上清經派則將仙道的層級,由下而上分成四階,依序為:
  • 服藥(草木之藥)
  • 房中、導引、行氣
  • 金丹
  • 《大洞真經》誦讀萬遍
前二階只能治病、養生而不能令人成仙,後二階不僅能愈百病,而且能令人得到成仙。
召呼身中神以治病的觀念在《黃庭經》中表現得最清楚,身中神即為人身之中各個部位和器官常駐之神明,研習此書的目的是為了昇仙、消災和治病,具體的方法,除了存思之外,還有行氣(呼吸吐納)、辟穀、服氣和沐浴。
楊羲常用的醫療方法是用藥和針灸,其次則是教導病人一些養生法(按摩、咽液、叩齒、沐浴、飲食、辟穀、行氣、服氣)和存思(包括祝或咒語)為主的道法,有時也用天師道所創的符水和首過、奏章療法。
陶弘景的醫療方法應該是以藥物為主,有時似乎也兼用針灸之術,其次,也主張以各種養生術和上清的道法治病。
主張「命有自然」或「生命有分」的人,便很容易拒絕接受醫療(包括醫藥),主張「命由天定」、「病由神祟」的人,也比較不易接受單純的、世俗的醫藥療法,但是認可「我命在我不在天」之說,接受世俗醫家之病因觀,又相信修仙必先治病之說者,則比較容易接受醫藥療法。

醫療方法歸結而言,不出下列4大類:
  • 醫者之術-藥物與針灸:中國大概從距今5、6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起,便已開始使用各種藥物和針具治病。
  • 養生之術-神仙與房中之術:
    • 在《漢書.藝文志》裡,神僊、房中和醫經、經方並列為方技之學,可見在漢人的觀念裡,神仙和房中之術並不是醫藥之術的一部分。房中則大致包括以滿足生子、快樂和養生三大目標為主的性愛之道。
    • 神僊和房中這兩種方術,到了六朝時期,雖然仍各自有所發展,但似乎逐漸被道教人士視為一體,並以養生或養性稱之。
  • 巫者之術-禁咒、符印與厭勝:
    • 從先秦一直到六朝,巫者始終是中國社會主要的醫療者之一,他們所使用的治病方法則大多採用咒術、符印和各種厭勝之術。
    • 早期的道士雖然長和巫者處於敵對與競爭的關係,但對於巫者的一些儀式和法術,卻並不完全排斥。
  • 道教儀式-首過、上章、齋醮、誦經與功德:具體的儀式內容則會隨時代和道派(或道士)的不同而有差異,不過,核心部份仍不外乎首過(懺謝、悔過)和章奏(手書、上章、奏章、請禱),此外,有些道士或道派還會強調齋醮、廚會、善行、功德、信道(行道)、布施、奉經、誦經之事。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林富士 著,聯經出版,2008年06月。★
疾病終結者》,林富士 著,三民出版,2001年11月。★
道藏源流考 》,陳國符 著,中華書畫出版。
道藏源流續考 》,陳國符 著,明文出版。
新譯神仙傳》,葛洪 著,周啟成 譯,三民出版,2004年01月。
列仙傳校箋》,劉向 著,王叔岷 校箋,中華書局出版,2007年06月。
道教研究資料第一輯》,嚴一萍 編著,藝文出版。
正統道藏》,新文豐出版,1988年12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