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大湖出關古道-新百二份山-十分崠茶亭

出關古道是日據時代,三義鄉關刀山的先民採薯糧、抽藤、割香茅和採桑葉後,為運到苗栗公館鄉出礦坑為物資交換買賣而走出的山徑,古道循關刀山山脈稜線開闢,北端起點從銅鑼出礦坑開始,途經龍船山、觀音山、雞籠山、十份崠、百壽一崠、百壽二崠、百二份崠、新百二份山、雲洞山、薑麻園(聖衡宮),南端終點為三義鄉的關刀山,從北端走到南端有20多公里,古道之名取其出礦坑與關刀山之第一字而稱為「出關古道」。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 (2)理學與考據學 - 成見與門派

現象(phenomenon)乃人類感官經驗所構成的世界,本體(noumenon)則是人類經驗所不能測知的物自體(things in themselves)。人類理性有兩種功能,一為認知事實,其作用在認識現象界,另一為示知我們應然的行動(what pught to be),其作用在本體界,而就人作為理性的存在而言,道德意識與行為乃屬於本體與思維世界(intelligible world),人的智力雖不能知其究竟,卻可思其梗概。

絕對要求(categorical imperative),就是具有責任(duty)接受理性先驗的道德要求,與條件性要求(hypothetical imperative)截然不同,這種要求本身就是倫理的目的,而非手段,在形式上,絕對要求的原則即是把主觀的行為準則(maxims)普遍化以後,作為客觀的道德律則(moral rules)來遵守,道德乃得自倫理普遍化原則的先驗概念(concept),而非感官經驗。本體的自我在倫理的領域,可視為道德的自我(moral self),現象的自我則為實然的自我(factual self)。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 (1)孔廟 - 學術思想與治統皇權的角力

孔子第八代孫孔謙,相魏安釐王,封魯文信君,第九代孫孔鮒,秦始皇併天下,以鮒通六藝,召為魯文通君,拜為少傅,此為孔子後裔享有爵封之始,為錄賢,非為奉祀。漢高祖過魯,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嗣君,始以宗子奉祀,方為孔家奉祠後裔領有官方身分之始,但既未食邑,亦未襲封。

今文大儒董仲舒,以素王尊稱孔子,是先秦所未有的現象,力倡三代改制,顯示為漢廷制法張目,述及孔子《春秋》要旨,仍不偏廢百王之道以待後聖,《春秋》經董仲舒發揮撥亂反正,改制之義以來,於群經之中脫穎而出。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造橋鄭漢步道、天賜自然生態園區

鄭漢步道位於造橋鄉談文村台1線省道旁,育達大學門口北側200公尺的小路中,往返約2公里路程,有上坡也有下坡,沿途植物生態資源豐富,有樟樹、相思樹、木麻黃、野牡丹等花木,枕木為梯,頗有古意,山頂視野佳,可俯瞰台灣海峽、中港溪和竹南地區,並有一個由澤群建築師事務所義務設計的鄭漢紀念碑,造型神似著披風的人或空心的蠟燭,主要紀念救人而溺死的鄭漢。

1965年9月2日下午4點多,談文村裡的小孩在中港溪戲水,兒童陳興勝誤陷急流將遭滅頂,另一名兒童跳水相救,但因水勢洶湧也陷其中,生命危殆,當時輟學在家種田的鄭漢剛好在岸旁工作,聽到呼喊聲就急忙前往,奮身躍水救起兩名兒童,而鄭漢卻因太過疲累跌入水中,誤觸水壩鐵刺,傷重無法上岸而溺斃,時年僅18歲。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 五行變造的過往

戰國、秦、漢以來的古書中所講的古史系統,是由先後不同時代傳說一層一層積累起來造成的,古代神話傳說發生時代的先後次序和古書中所講的古史系統排列先後恰恰相反。

把許多古代各族的帝王編排成的古史系統,由於種族的融合,把各族的祖先歸到一條線上,把原有的橫的系統變成了縱的系統而形成的,禮樂制度則是由於地域的擴張,和大一統的形勢,把各地不同的器具、禮法,依了他們的想像,再加上一點杜造,分配到虞、夏、商、周去,算作四代的不同制度。在戰國以前,古史的性質是宗教性的,其主要的論題是奇蹟說。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公館打鹿坑

打鹿坑位於苗栗公館鄉福德村,傳說過往山上到處都是鹿,居民要打鹿,一定就到這山上來,也就因此得名,隨著野生鹿群幾乎滅絕,加上後來山區遍植油桐卻又很快失去經濟價值,打鹿坑也就成了荒郊野外,幾乎沒有人煙,幾十年來,打鹿坑就這樣伴著桐花花開花謝,滋養著豐富生態,直到有一年,一位土地開發商看上這裡,在此大興土木興建木屋別墅,但卻同時使用生態工法保護了生態環境,打鹿坑也就此成為都市有錢人的渡假區。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頭份老崎休憩步道-老崎坪頂山、三灣銅鏡映獅山自然步道、造橋火炭谷步道-蚊帳窩山

在頭份鎮東北隅老崎紅土丘陵台地上,深隱著一片尚未過度開發頭份後花園,在這遺世獨立的樂土中,有茶園成壟、有楓香林蔭、有松濤低吟、有相思夾道。老崎休憩步道全長約4公里,分別於宣化堂、錦春農場、怡明茶園、日新茶園四處入口均設有停車場,遊客可選擇短程往返或O型環繞式健行,沿途松林石階步道、楓香紅土步道,枕木扶桑步道,相思紅土步道各展風情。

169.7高地休憩茶亭旁邊是有著四季山莊標示的自來水儲水槽,可遠望獅頭山、鵝公髻山、加里山,天氣清朗時,雪霸國家公園之大、小霸尖山、聖稜線清晰可見,到步道最高點老崎坪頂山之前,有座楓林吊橋,跨越的不是小溪,而是產業道路,也有路口可以接上來,相當有趣,老崎平頂山(10-34),海拔180公尺,三等三角點79號,設有觀景平台,近觀老崎坪頂茶園風光,遠眺竹南、新竹海岸,涼風徐徐,怡然忘憂。

往前是181.9高地設有木椅,之後路徑少人走,雜草叢生,156.2高地設有涼亭和廁所,高地上的茶園呈現荒廢狀態,高地之後是整片的丘陵地開發,原先作為環形步道或往水流東的步道均已消失。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信心:創造成功的循環 - 失去的,要找回來

信心是指預期能得到有利的結果,是文明的根本,我們每走一步,每從事一項投資,都需要根據我們能否相信自己和其他人能夠完成允諾的成果而定,信心決定我們的腳步。我們在隨機事件中尋找模式和趨勢,在人們的努力和技巧可以影響結果的非隨機活動中,成功和失敗很容易變成應驗的預言。不論是表象或是真實的模式,都變成迷思和迷信的一部分,對於遊戲參與者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失敗和成功不是單項事件,而是軌道,是一種傾向、方向、道路,歷史和前後事件能影響對事件的詮釋和期望,事件背景若能製造期望,就會影響結果。模式一旦形成,連贏或是連輸匯利用本身的動能持續下去,勝利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加上正面的光環,結果匯激發正面的團隊行為,使得未來更可能勝利。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頭屋月光山健行步道-頭屋南山、造橋鶴仔作巢休閒園區

月光山健行步道,又稱隘寮頂步道,位於頭屋鄉頭屋村東邊,起點為張傳福舊宅,終點為頭屋南山(10-33),又稱隘寮崠,海拔90公尺,栗府都字三角補點25號,是紅土台地堆積層經造山運動隆起的丘陵地。

山頂還有頭外村簡易自來水塔,和藏傳佛教五色經文旗,可俯瞰頭屋村景、頭屋大橋、苗栗市區,東邊可覽加里山-八角崠山脈-墨視山的三台疊翠怡人景色,南向可覽慈願寺全景,北邊、西邊為頭屋村最熱鬧之地區。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 (4)西羌 - 高原河谷的分枝性部落

約在西元前2200-1700年之間的齊家文化時期,河湟先民還是以農業為其生計主軸,幾個主要遺址中都出土大量豬骨,並且有以隨葬豬多寡來反映墓主財富地位之墓葬習俗。受氣候變遷及歐亞草原文化傳播之影響,人們在生計上逐漸朝畜牧化、移動化與武裝化變遷。

在齊家文化之後,青海東部地區先民已逐漸進入某種形式的游牧生活之中了,農業與狩獵是此種游牧經濟之輔助性生計手段,部分人群聚落因地宜而可能較倚重農業。以三項考古現象-農業工具(刀、錛、鏟、鑿)多寡、豬與羊之比例,以及陶器與隨身飾品之消長為觀察指標,為了能更大範圍的利用植物資源,人們逐漸放棄不易長程移動的豬,而偏愛飼養便於移動且能利用高地植物的羊、牛、馬等動物,人們的財產除了有腿能走的牲畜,以隨身飾物最宜。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 (3)烏桓與鮮卑 - 森林草原的部落聯盟

西元前1500年之後,夏家店下層文化的農業聚落逐漸消失,約在西元前11-8世紀之間,出現在西遼河與老哈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已是半游牧或是混合經濟人群的文化遺存了,夏家店上層文化是兼營農、牧、漁獵的混合經濟人群,農業已明顯衰微,畜牧為其主要生業,青銅鑄造業非常發達,大型墓葬隨葬各類青銅器多達4、5百件。

夏家店上層文化與魏營子文化約在西周時南北並存,兩者皆兼有中原式銅器與北方式銅器,不同的是,夏家店上層文化人群的墓葬中馬銜、馬鑣多且製作精緻,顯然當時的人已嫻於騎馬,遺存中所謂斯基泰三要件已完全具備,魏營子文化與李家崖文化人群另一相似之處是,兩地社會中男性隨葬武器的風氣都很盛,顯示他們經常從事戰鬥。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 (2)匈奴 - 長城造就的草原帝國

西元前1300-1900年,陝北、晉北出現農牧兼營、定居程度低並有武裝傾向的人群,稱為李家崖文化,西元前12-11世紀,周人政治集團興起渭水流域,在進入周原之前輾轉遷徙於不從事農業的戎狄之間。西元前9-7世紀,墓葬中男人之尚武傾向不只是農、牧人群衝突的表徵,更為消除多餘人口之劇烈內部鬥爭跡象。

商與西周王朝以及其所屬邦國,與北方山岳、草原地帶諸部族間的經濟往來仍很密切,要到西周中期以後,北邊混合經濟人群往南爭奪農牧資源之勢愈來愈強,華夏認同與華夏邊緣才出現並逐漸強化,華夏認同的形成與黃土高原北方邊緣人群之全面游牧化有密切關聯,西周亡於戎禍申侯與犬戎之亂,不只是一個偶發政治事件,它是早期游牧或混合經濟人群往南爭奪資源的一個歷史表徵。



閱讀全文...閱讀全文...閱讀全文...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 (1)游牧 - 自然環境限制歷史發展方向

西元前2200-2000年的氣溫與雨量急遽下降,曾在西北之甘青地區造成齊家文化衰退,也造成河套以北及其東北的一些新石器時代晚期農業文化衰落,氣候變遷,不只是黃土高原北緣的各農業聚落逐漸被放棄,整個黃河及長江流域各地都有考古文化突然衰亡的現象。若有適當日照、土壤、地形的配合,年降水量只要在250-400釐米之上的地區便可以行農業,若一年溫度高於攝氏10度的日子少於50天,則農作物難以成熟。

在西元前1500年左右,由於氣候逐漸乾冷化,畜牧業在原本宜於農業的鄂爾多斯地區發展起來,像半農半牧的經濟型態轉變,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騎馬術出現,北方才進入以騎馬為標誌的半游牧-游牧經濟階段。歐亞草原經歷了全新世的漁獵採集經濟、畜牧農耕經濟、青銅時代較進步的農牧經濟,最後才走上鐵器時代的游牧經濟,最早出現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造橋口山步道-造橋老庄-口山

早期交通不發達時,口山步道是造橋鄉造橋村與朝陽村、談文村等地重要連絡路徑,隨著台13甲省道、鐵路、苗14鄉道等道路的開闢,人跡逐漸罕至,隱蔽於山林中數十年。

造橋社區守望相助巡守隊花一年時間,利用假日,自備工具披荊斬棘,將隱蔽已久的口山步道貫通,沿途林相豐富,野鳥、昆蟲種類也多,路線呈南北向,由北向南有4個登山口,分別為儷池咖啡、庄北伯公廟、造橋火車站、造橋國中,全長約5公里,稜線歷經多次山林火警,仍有一群密度頗高的苦苓樹林,每年三、四月間,藍色小花盛開,花景美麗動人。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責任與擔當:杜拉克談專業經理人 - 決策執行大考驗

擁有偉大的想像力,並不是創業構想能夠成功的唯一途徑,有系統地讓現有事物運作得更有效,也有可能達成可觀的成就。創業家之所以有生存空間,不是因為他們擁有足以影響整個社會或所有知識層面的偉大構想,而是因為他們擁有僅能影響一個非常狹窄領域的小構想,創業家關心的領域太過狹窄,所採用的方法也太過自我中心,只要他們能正確掌握住僅和自己生意有關的狹窄領域就夠了,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讓新事業成長茁壯的小小範圍。

我們並不缺乏構想,甚至不缺乏優秀、有商業價值的構想,管理當局最欠缺的是歡迎構想的意願,更具體地說,是乞求構想,而非僅僅是產品或程序。塑造一個和現在不同的未來世界需要極大勇氣,也需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個人努力,更需要極大的信心,偶遇困難就採取權宜之際是不切實際的。



閱讀全文...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文字的故事 - 蜿蜒曲折發展過程

聲音是短暫的物理現象,非常容易起變化,甚至流失,因此,語言有著本質性的極不穩定特質,容易來,也容易去,縱軸的時間會帶來變異,橫軸的空間也會形成區隔。

人類最特出才能的用字遣詞能力,似乎感染了一種瘟疫,困擾著語言,其癥狀是缺乏認知和臨即感,變成一種自動化反應,所有的表達化約為最一般性、不具個人色彩而抽象的公式,沖淡了意義,鈍化了表現的鋒芒,熄滅了文字與新狀況碰撞下所迸放的火花。

語言的派生本質,也使得某個新事物或新概念發生時,我們便得鑄造出新的語言才得以表述它,而新語言此時還不確定這個新事物或新概念的真正存活能力,是否這只是個立即消滅的、無需鄭重其事予以命名的一時現象,這是一段新事物新概念和語言的討價還價時間,根源於語言的節約本質。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