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免費!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 - 實體是未來的競爭力

科技產業的驚人進展和規模有關,隨著產品的生產數量變大,每次產量增加一倍,成本會以固定且可預測的百分率(15-25%)下降,經驗曲線(experience curve)快速超出人類習得經驗的學習曲線。科技人員的工作不是思考科技到底有沒有用處,他們該做的事是讓科技變得便宜、好用,以及無所不在,允許任何人都能使用它,使它傳遍全世界,進入每一個可能的利基,科技工作者發明茶壺,注滿水的卻是大眾。

公司比較不會限制產量來控制價格、增加利潤,反而是會降低價格來增加市佔率,公司甚至會彼此削價競爭,直到價格比產成本高一些,這就稱為邊際成本定價法(marginal cost pricing)。在競爭市場中,價格會下降到趨近邊際成本,如果這是必然的法則,那麼免費並不是選項之一,而是不可迴避的最終結果,免費是經濟的地心引力。


極大化策略(max strategy)就是不管你正在做什麼,都要取得極大量的流通,由於流通的邊際成本是免費的,你也許可以把它傳散到每個地方。免費是某種產品或服務的觸角極大化的最好方式,但如果那不是你最後想做的事,它就會產生反效果。踏進一個市場,最具破壞力的方式,是搞垮現有商業模式的經濟面,免費供應現有業者賴以獲利的產品,用免費使一個產業萎縮,卻可能開啟其他的產業,免費有其破壞力,但通常留下更有效率的市場。免費的問題,在於它消除了市場上所有的價格區分質地,以後不再是一群價格不同的商品,而是傾向於贏家通吃。

免費固然不錯,但如果你已經獨佔市場,卻利用免費來趕走競爭對手,那就不對了,市場上的龍頭公司擁有的難以望其項背的能力,有辦法以付費商品補貼免費商品,所以使用免費的方式要更加小心謹慎。當資源變得便宜,你不應該再用同樣的方式管理,當公司的事業單位走向數位,這些單位可以獨立行事,而沒有拖垮整家公司的風險,公司的文化可從不可犯錯變成快快犯錯。

把東西數位化的好處是,它們突然之間成了某個更大事物的一部分,這事物不只運作得更快,而是持續加速,一個東西如果是數位的,遲早會變免費。在數位市集中,免費十之八九是個選項,如果你不明白表示供應它,別人通常會設法自行引進,當重製的邊際成本為零,免費的障礙大體上便屬於心理層面,擔心違法、公平合理感、個人對本身時間價值的計算,也許還包括付費的習慣,或者根本不知道有免費版本可取得。

雖然免費對所有人均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仍有許多人不為所動,有幾個原因:
  • 不需要的東西,拿了反而麻煩,而且恐怕還要付出事後的處理費用。
  • 一分錢,一分貨,免費的東西恐怕多半品質較為劣等。
  • 正義感的驅使,不是十分符合自身的需求,造成資源的浪費。
  • 總有那麼一群人自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我們想做別人做的事,因為他們的決定,證明我們自己做的決定沒錯,這就是模仿欲望(mimetic desire)。

我們對免費的感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如果某樣東西原來要收錢,現在不收錢,我們往往會覺得它應該是品質變差了,但如果某樣東西不曾收過錢,我們就不會有相同的感覺。要是一種產品對你來說比其他產品更為優異,決定價格最重要的因素就不是邊際成本,而是邊際效用,也就是它對你的價值。

免費的負面含意之一,不必花錢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加珍惜,因此對於如何消費他們,也不去想太多,訂一個價格收費,就算是很低的價格,也代表了負責任的消費行為,付費買某樣東西是降低買到不是所要東西的風險,價格帶有保證,免費通常沒有,浪費再次成為免費的大敵。

把我們所做的決定,區分為在社會範疇做的和在財務範疇做的,在財務範疇是免費的,在社會範疇卻不然。免費對環境造成的成本幾乎都存在於實體世界,實體很難真的免費,我們沒有感受到這些環境成本,純粹是因為我們沒有適當的定價,我們面對豐富資源的態度,從個人心理對我來說是免費的,轉為集體心理對我們來說不是免費的。

大自然之所以如此浪費,是因為亂槍打鳥是達成數學家所稱完全利用潛在空間最好的方法,從經濟上來看,豐富是創新和成長的驅動力,人們很少在豐富出現時,就一眼認出它的存在,我們傾向於關注稀少而非豐富,一旦某樣東西變得豐富,我們往往視而不見。經濟學最古老的規則說,每一種豐富都會創造出一種新的稀少,資訊的豐富將造成注意力的貧乏,如同誘人利潤保存原則(Law of Conservation of Attractive Profits)說的,在豐富驅使某樣東西的成本跌到谷底之處,價值便移轉到鄰近的層級,豐富的資訊想要變得免費,稀少的資源想要變得昂貴,我們能夠衡量的價值-直接收入正在萎縮,但不能衡量的價值-集體知識卻大增。

心理交易成本就是花腦筋思考的費用,我們都有點懶,如果不必,寧可不去想事情,所以我們傾向於選擇最不需要思考的東西。收費,不管是什麼價格,都會製造一道心理障礙,大部分人不想傷腦筋去跨越,相形之下,免費能夠加速通過這個決定,提高願意嘗試某樣東西的人數,免費所做的事就是拗彎需求曲線,價格為零的需求,是很低價格之需求的好幾倍,突然之間,需求以非線性的方式往上衝。

轉向免費的六大理由:
  • 供給與需求:內容供給的成長是以百萬計,需求卻不然,我們仍然只有一對眼睛,兩個耳朵,以及一天24小時。
  • 喪失實體格式
  • 存取容易:下載內容通常比在商店尋找和購買要容易,隨著搜尋成本下降,我們付費以取得內容的意願跟著下滑。
  • 轉為廣告贊助的內容:在網路上養成的習慣,也帶到生活的其餘部分。
  • 電腦業希望內容免費
  • 免費世代
過去假設那些被消耗的資源其成本高到值得我們關注,也就是說,這些成本必須獲得補償。

買一送一只是兩個半價的另一種說法,內附贈品的意思,其實是指整個產品售價已經加計贈品成本。免運費通常意指運送成本已經加進產品的價格,免費樣品意在引介某種產品,激起消費者心中的一絲絲虧欠感,促使他們去買照原價出售的商品,加油站的免費打氣,提供免費附帶產品(complimentary good)的目的,是要消費者注意到付費產品。

負價格則是有人付錢請你使用某種產品或服務,例如立即折扣和現金退款、現金獎勵、飛行里程,以及信用卡或者認同卡所獲得的紅利點數。

免費的幾種類型:
直接交叉補貼交叉補貼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的精髓,不管用哪種方式,一定得有人負擔食物成本,不是由你直接埋單,就是由提供免費食物對自己有利的其他人負擔。

任何一套產品和服務,每一個環節的價格,往往由心理因素而非成本決定。定額收費解除了邊際價格的負面心理作用,費用不斷跳表,或是感覺錙銖必較,讓消費者能舒服自在的消費。
三方市場三方系統(three-party system)也就是第三人付款,雙邊市場(two-sided markets),因為有兩組截然不同的使用者群體,相互支撐而產生綜效,廣告主付錢給媒體,以接觸消費者,消費者再回過頭來支持廣告主。
免費增值(freemium)有幾種形式:
  • 內容從免費到昂貴分級
  • 有些網站會有加值付費專業版或軟體,功能比免費版要多。
典型的線上網站是採5%守則,5%的使用者養活其他所有的人,太多消極的消費者不但不會成為問題,反而是那些少數貢獻者希望得到的觀眾。
非金錢市場禮物經濟當一個人有充足的麵包,他的肚子也隨時飽足時,需求金字塔(pyramid of needs)中其他更高的需求將立即浮現,主宰個體的是這些需求,而非生理上的飢餓。

金錢不是唯一的動機,利他精神一直都存在,但網路給了它一座平台,免費給人東西時,要權衡取捨的不是金錢,而是滿足,這種滿足根植於社群、互助和支持,那種互助的自我強化特質,又會激使別人同樣給你某些東西。

一旦我們對基本知識和娛樂的需求被滿足,我們就會更仔細區分什麼是我們最想要的知識和娛樂,在這過程中我們將更了解自己,以及我們內在的動機。上學所提供的是,參與學生網絡,以交換意見、互相協助、建立人際關係。

人類可累積名聲資本,將之轉化為注意力,每個人都可決定如何將注意力變成金錢,如果他想要的話,但是大多數人並不想換成錢。
勞力交換利用服務的行為都會創造某種有價值的東西,或者可以把產生的資訊用在別的地方,不管你是否知情,你都在拿自己的勞力交換免費的東西。
剽竊剽竊是特殊的一類偷竊,剽竊者並沒有取走你擁有的某些東西,只是重製你擁有的某些東西,這是很重要的差別,總而言之,你並沒有蒙受損失,只是少賺一點,剽竊是強制免費的一種形式。

免費沒有鼓勵仿冒盜版,反而是盜版鼓勵了免費,當市場發現生產和配銷某種產品的邊際成本遠比定價低,盜版就會出現,仿冒盜版並不會摧毀市場,反而是為市場預備了一群中產階級的消費者,仿冒盜版刺激了更多對正牌產品的需求。

經濟學容不下道德,原因就和演化過程會冷血看待物種的滅絕一樣,經濟學指描述發生了什麼事,而不談應該做什麼事。

仿冒的矛盾,就是時尚業者必須讓消費者愛上今年的設計,但也必須很快就對今年的設計厭倦,才會去買明年的設計。仿冒讓流行產品很快的從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or)轉移到大眾身上,迫使早期使用者必須去使用更新的東西,這就是刻意引發的退化(induced obsolescence)。
五種最成功的商業模式:
  • 銷售虛擬物品
  • 訂戶
  • 廣告
  • 不動產
  • 商品營銷
消費免費,包括附帶贈品,不是贏得市場的關鍵,懂得如何經營免費市場,才是致勝關鍵。任何新創事業,最大的缺口是在免費的服務和收一分錢的服務之間。今天的網路創業家不只必須發明人見人愛的產品,還得找到消費者願意付費購買的東西,免費或許是最好的價格,但免費無法單獨存在。從時間比錢多的人,到錢比時間多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想要自己做的人,用它行得通,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希望別人幫他們做的人,它也行得通,免費加上付費,能夠跨越整個消費心理面。

我們教電腦學會做人本來做的工作之後,那種工作的價格便跌到接近零,被取代的人不是去學習做更富挑戰性的工作,不然就是不學,當產業往豐富的方向邁進,第一群人是隨之而來的機會,第二群人則是成本,身為社會的一員,我們的工作是設法使第一群人比第二群人多。

實體也渴望成為免費,只不過沒那麼急迫,但是想要在未來脫穎而出,就必須思考如何將數位世界的法則和經驗運作在實體世界,畢竟人們還是真正地生活在實體的世界裡。


免費!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克里斯安德森 著,羅耀宗、蔡慧菁 譯,天下文化出版,2009年08月。
誰說人是理性的!》,丹艾瑞利 著,周宜芳、林麗冠、郭貞伶 譯,天下文化出版,2008年05月。
零的故事》,查爾斯席夫 著,吳蔓玲 譯,商周出版,2007年05月。
Mutual Aid: A Factor of Evolution》,Peter Kropotkin 著,Lightning Source出版,2009年08月。
到底要吃什麼?》,麥可波倫 著,蕭秀姍、黎敏中 譯,久周出版,2008年06月。
創新者的解答》,克雷頓克里斯汀生、邁可雷諾 著,李田樹、李芳齡 譯,天下雜誌出版,2004年01月。
NET & TEN》,凱文凱利 著,趙學信 譯,大塊文化出版,1999年07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