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無國界的世界:民族國家的終結 - 沿著資訊流動的界線

最近,先是閱讀了大前研一的《美國,再見?》,接著讀了12年前的《無國界的世界:民族國家的終結》,兩本書有著相當大的落差,並不是說跟美國告別之後,就回到故步自封的民族國家體制去,而是感覺到成為名人之後,要好好愛惜羽毛,做任何事情還是要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而且還是要盡心盡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不然只會讓讀者漸漸失去信心與興趣,與其浪費時間看《美國,再見?》,倒不如細細品讀約翰勒卡雷的小說《摯友》吧!

在某些公司和多數國家的政府裡,人們慣用的觀念和原則架構,與外面世界的跨國屆流通現象,兩者相差有一個世紀以上的鴻溝,老舊的觀念與釋義方式並不容易淘汰,尤其愈是一目了然、愈是平凡的觀念,就愈不容易消除,而其中最難破除的就是大權在握的習慣。


經由代代傳承和經驗法則,民族國家只有在能夠控制看得見的機制時,才會坦然接受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由於民族國家本身的取向和技巧的限制,他們在做經濟抉擇時,不得不以政治後果而非經濟後果作為主要考量,在選舉邏輯和民眾期望的法則之下,必須永遠犧牲一般性、間接而長期的利益,以便獲得立即、具體且焦點明確的回報,民族國家是自願成為被過去所束縛的俘虜,自由主義的崩潰,是工業化民主國家之所以無法擁抱無國界經濟的重要因素。

愛國主義只是流氓敗類的最後避難所,那麼包裹著國家利益外衣的過時產業,就是經濟失勢者的最後屏障。單一民族國家內,當經濟活動和特殊利益糾纏不清時,通常會出現什麼問題,而不是關於同一地理區內,經濟活動交流的價值。補貼加上保護所形成的獎勵,不但沒有使這些產業發生起死回生的改變,受惠的產業也不見得感激政府的這種獎勵。

產品積極的冠上某個國籍標籤,通常這個標籤並不是為了驗明正身,也不是為了個別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它的主要作用是揮舞一面小小的廉價民族主義旗幟,是在愛國情操主使下,對於自己國家的禮讚,其鼓動消費者情緒的價值,大於改善消費者生活品質的實際價值。

民族國家的解決之道,是為了爭取有限資源而發動的零和競賽,但是區域國家的模式卻是對全球化經濟敞開大門,繁榮富裕可以無中生有,算是雙贏的局面。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能協助企業學習變動中的條件,並且迅速謀求因應之道,政府決策不應該只是保護或孤立國內企業,使其不受競爭或外來變遷的侵擾,並不是站在地方上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設法駕馭全球資源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區域國家和城邦並不相同,大城市只是大量人口聚集的地方,既沒有計畫也沒有能力追求全球化經濟,由於超大型城市的政治附庸性質,對於全球化邏輯缺乏感應力,不但無意主動追求,即使送上門來,也沒有能力加以應用。未來決定這些分離團體和名存實亡國家命運的,是他們有無能力應付現存民族國家所面臨的考驗,能不能吸引全球化經濟來到自家大門,將其妥善運用,並且不斷保持接觸,不讓全球化經濟脫逃出去。

人口多寡並非關鍵因素,最重要的是每個區域國家擁有成功參與全球化經濟不可或缺的因素,至於這些元素如何組合並不重要,區域國家的目標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在方法上則是吸引並善用來自全球化經濟的資源和人才,而非靠迴避全球化經濟,好讓特殊利益能夠欣欣向榮。

假如說經濟界線還有任何意義的話,那麼其意義絕對不在於劃分不同文明或民族國家,而是代表資訊流動的曲線,資訊所到之處,需求就著增長,需求增長之處,則是全球經濟在本土落實的據點。在無國界的世界裡,成功的關鍵因素有賴於不斷增加全球化而非地方化的條件。

無國界的世界的4I:
  • 資金(investment):決定資金進出與否只有一個因素,投資機會的品質好壞,哪裡有好的機會,金錢就大量流入那裡。
  • 產業(industry):傳統上地主國常以租稅手段來誘導外資前往某個地區投資,但是現在這種由政府出面的補貼方式,已不再是多國企業考慮投資與否的相關條件了,當企業移動時,會把營運資金帶著走,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把技術和管理知識轉移到地主國,這並不是對地主國的讓步,而是企業經營本身就需要的基本要素。
  • 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以市場為基礎的社會裡,經濟的動力來源正是自由流通的資訊,因此一旦資訊流通受阻,市場運作的動能也將消失。
  • 個別消費者(individual consumer):愈來愈多消費者想要買品質最好和最便宜的產品,他們才不管這些產品是從哪裡來的。
新的公司目標不再是建立迷你聯合國是的營運單位,亦即凡事以民族國家為基礎,也不在是建立以產品為中心,必要時跨越國家界線的架構,未來公司的目標將放在創見和監督全球性網路上,這個網路是由打散的能力、技巧、才能所交織而成的。

對於個別公司而言,政治疆界只不過是人為的、外界強行加諸的束縛,是缺乏效率的根源,在這些公司看來,真正重要的是品味與偏好大同小異的地理群落。相同品味與偏好的集群,加上有意義的服務經濟,才是市場所在,而這樣的市場是存在於區域國家的層次,而非民族國家的層次。

現在全世界有幾千萬青少年在豐富的多媒體環境裡成長,和自己文化中長輩年輕時候相比,他們這一代的同質性更高。真正沒有界線的文明,所有的人都能夠接觸共同的科技和資訊來源,在這種環境下,同年齡但不同地區的群落之間,所擁有的橫向聯屬,尤強於傳統同一地區世代之間的垂直關係,消費者的品味和偏好一旦同化,就使得今天的全球性消費者在許多方面都非常相像。

21世紀跨國流動的將會是沿著全球數據網路進出國界的知識密集服務業,由於資訊的流通,一國之內必有相當程度的同質性,不過這種同質性的行進速度在各地區之間絕不相等。服務業活動的移動,從最早的勞工附加價值,變為服務的附加價值,最後變成資訊附加價值,有部分原因是那些對生活型態最挑剔的高級知識勞工在生活風格上加以選擇的結果,另一個因素就是強大的經濟與技術力量,尤其是那些本質上就不分國界的產業。

其實只是逃避了應該支付給百姓的存款利息而已。
通膨目標理論認為物價水平與貨幣供應同向變動成等比M=kPY,實際上,馬歇爾的k卻不斷上升,經濟環境並未吸納寬鬆的貨幣量。凱因斯的經濟理論在一個封閉經濟體系中可以成立,但是當進入無國界的經濟形態時,就不成立了。無國界經濟最大的特色就是,國家經濟不需靠納稅人繳納的稅金來振興,而是吸引世界各地豐沛的資金來促進自己的繁榮。操縱利率以吸引其他國家熱錢湧來,是無國界經濟的一大特色。
遷徙的自由所帶來的不是移民潮,反而是產業跨越國界移動。
必須認清真相,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不是靠薪水,而是靠資產賺錢的時代了。
認為只要年紀大了,早晚需要看護照顧,這種印象通常也會扭取了老人與妻子或媳婦、家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對美國人而言,住宅等同是一種金融商品,美國人一輩子平均換購4次住宅,當美國房市價格下跌,對美國經濟的衝擊,自然也大於股市暴跌的影響。
符合世界標準的人是指不管走到世界哪個地方,都能積極生活的人,最基本的必須擁有溝通能力,就是一個人走到世界哪個地方都可以活下去,也就是說需要一定的氣魄、膽識。在40歲之前沒有海外生活經驗的人,過了40歲態度就會變得極端保守,無法接納新事物,堅持嚴守傳統做法中錯誤的系統或做法。


無國界的世界:民族國家的終結》,大前研一 著,李宛蓉 譯,立緒文化出版,1996年02月。
無國界的世界》,大前研一 著,黃柏棋 譯,聯經出版,1993年03月。
The Uprooted: The Epic Story of the Great Migrations That Made the American People》,Oscar Handlin 著,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出版,2002年01月。
Samuel Johnson》,Walter Jackson Bate 著,Pgw出版,2009年09月。
國家競爭優勢(上)》,麥可波特 著,李明軒、邱如美 譯,天下文化出版,1996年08月。
國家競爭優勢(下)》,麥可波特 著,李明軒、邱如美 譯,天下文化出版,1996年08月。
區域優勢 : 矽谷與一二八公路的文化與競爭》,薩克瑟尼安 著,彭蕙仙、常雲鳳 譯,天下文化出版,1999年10月。
城市與國家財富︰經濟生活的基本原則》,簡雅各布斯 著,金潔 譯,中信出版,2008年06月。
面對失靈的年代:克魯曼談金融海嘯》,保羅克魯曼 著,羅耀宗 譯,時報文化出版,2009年04月。
美國,再見?-後金融危機的全球趨勢》,大前研一 著,陳光棻 譯,天下文化出版,2009年07月。
摯友》,約翰勒卡雷 著,張定綺 譯,木馬文化出版,2004年07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