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選擇的自由-金融海嘯的省思

面對股票市場不停地下挫,9月10日財政部宣佈證券交易稅將由0.3%降為0.15%,試圖為股市注入強心針挽救頹勢,但是隔天的股市依然一片長綠,降稅的舉動顯然並沒有增加投資大眾的信心。

其實,可以從稅賦的意涵和簡單的數學來思考整件事情,證交稅是一種政府向出賣有價證券的人,按每次交易成交價格課徵一定比率的租稅,收取類似「服務費」性質的費用,著眼點在於交易總額和次數而非獲利多寡,所以可以視為一種交易的成本,稅率降低表示交易成本的降低,當然有刺激交易的功用,以一張10元的股票來說,賣出時產生的證交稅成本從30元降低為15元,然而漲跌每次最少是0.1元,也就是每次獲利或損失最少是100元,如果只是刺激交易而沒有找出熊市的根本原因,為了節省15元而必須損失至少100元,應該沒有人願意,反而只會造成更大的賣壓,更遑論50元、100元以上的股票了。


那麼根本原因是什麼?股市的漲跌其實主要是決定在公司法人和外資等大戶的買賣上,個人散戶很難撼動既定的趨勢,所以主要要分析的是大戶對於股市為何沒有信心,或是說為何大戶急於將股票兌換成現金?以企業的營運來說,如果能保持足夠的現金周轉,股票漲跌對營運的影響比較小,不至於有大起大落或是周轉不靈倒閉等情事發生,但是如果客戶付不出錢或是企業本身的資產縮水了,造成周轉金不足,就必須兌現股票,台灣企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跟美國做生意,因此只要美國客戶付不出錢或是美金對台幣匯率降低-換得的台幣變少,就有可能影響到台灣的股市。

然而美元從7月中旬開始持續走強,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匯率持續升高,也就是相同的美元可以換到比較多的他國貨幣,相同的美元可以在其他國家買到較多的商品,走強表示世界各國對美元的需求增加,而且美元上漲,對台灣本身的企業和外資企業來說資產都是增加的,所以並不是美元匯率造成的影響。

那麼美國人為什麼付不出錢?
  • 2007年2月開始,美國次級房貸風暴開始蔓延,
  • 4月,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破產,
  • 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在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挹注300億協助下收購第五大投資公司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 9月8日,聯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以2000億的可能代價接管次級房貸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
  • 9月15日,第三大投資公司雷曼兄弟控股(Lehman Brothers Holdings)破產,負債6130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以440億併購第四大投資公司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
  • 9月16日,聯邦準備理事會以850億接管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AIG).....
房地產供過於求造成房市價格下跌,投資人繳不出房貸,次級房貸資金周轉不靈,以次級房貸包裝的相關金融性衍生商品也就出現危機,高財務槓桿運作更是雪上加霜,銀行對於放貸也開始審慎處理,造成企業營運、投資、股市、房市下滑,美國企業只好拋售國外的基金股票來挽救,因而造成全世界性的股市慘跌,這時各國政府挹注股市的資金更只會成了外資的提款機。

10月23日,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主席葛林斯班在眾議院作證時表示:「是的,我發現(自由市場意識型態)有個缺陷。我很震驚,因為超過40年的時間裡我看到許多證據顯示自由市場運作得非常良好。」葛林斯班執掌聯準會時不斷抗拒管制金融市場,相信美國房市不會崩跌而不加約束,並且實施長期的超低利率政策,這些都被指為是造成這場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

1976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提倡去除政府管制,葛林斯班是傅利曼的信徒與保護者,傅利曼曾稱讚說:「非常清楚的,葛林斯班是聯準會成立以來,最有效的主席,葛林斯潘的成就是向世人證明:維持價格穩定是可行的。」在此波金融海嘯下,傅利曼和他開創的芝加哥學派也因而被認為是禍源之一。

傅利曼認為「任何事情,減低了我們生活中某部分的自由,就有可能影響其他部分的自由」,經濟自由應該包括三項:
  1. 自由選擇如何運用我們的所得。
  2. 根據我們本身的價值,自由使用我們擁有的資源。
  3. 擁有財產的自由。
而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有四項,而且干預愈少愈好,最好是小政府:
  1. 第一項責任是保護社會不遭其他獨立社會行使暴力和入侵。
  2. 第二項責任是盡可能保護社會的每個成員不遭其他成員的侵害或壓迫。
  3. 第三項責任是建立和維護若干公共建設與若干公共機制,因為建立和維護它們不符合任何個人或少數一些個人的利益。
  4. 第四項責任是保護社群成員中無法被視為「能負責任」的個人。
關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從美國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而不是反向散布的」,而且最主要是因為聯準會控制貨幣數量發行,引發通貨緊縮造成的。

「貨幣數量如果增加得比可供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數量要快,會產生通貨膨脹,使得以那種貨幣計算的物價上漲。今天,共同接受的交易媒介和任何商品沒有任何關係,每一個主要國家的貨幣數量是由政府決定。貨幣數量如果快速增加,該負責的是政府,而且只有政府需要負責。這個事實,是談到通貨膨脹的成因和對策時,容易產生混淆的主要來源。」不過,「貨幣成長率和通貨膨脹率不是完全相等。」

美國從1965到1980年,貨幣成長加快,是從三個相關的原因而來:
  1. 政府支出快速增加。
  2. 政府實施充分就業政策:政府的支出可以被視為增近就業,政府的稅收則因為減少民間支出而增近失業,因此充分就業政策強化了政府增加支出和減低稅收的傾向。
  3. 聯邦準備制度執行錯誤的政策,聯邦準備的心並沒有放在控制貨幣數量上,而是想做它沒力量去做的控制利率。
「解決通貨膨脹只有一個方法:減慢貨幣數量的成長率。通貨膨脹需要時間形成,好幾年,不是幾個月,矯正通貨膨脹也需要時機,矯正通貨膨脹令人不快的副作用-失業升高和成長緩慢是無法避免的。」

那麼現在呢?降低利息,刺激金錢投資,政府大量挹注股市、銀行、債券,降低失業率,是徹底解決問題?還是只是延緩問題,等待下一波的通貨膨脹來襲?當初房地產會過熱就是因為政府不斷地刺激景氣,景氣過熱後才又開始升息降溫,如今冷卻過度,便又得再次降息刺激,雖然總是說景氣循環,但卻不難看出人為操作造成的深遠影響,而且如果傅利曼的觀察是正確的,政府的支出增加,執行充份就業政策,貨幣數量快速增加,將會造成下一波的通貨膨脹!

分析經濟問題困難之處,在於分辨因果關係,才能對症下藥,難!難!難!


選擇的自由》,米爾頓傅利曼、羅絲傅利曼 著,羅耀宗 譯,經濟新潮社出版,2008年03月。★
貨幣的禍害》,米爾頓弗里德曼 著,安佳 譯,商務印書館出版,2006年07月。
兩個幸運的人》,米爾頓傅利曼、羅絲傅利曼 著,林添貴、羅耀宗 譯,先覺出版,1999年04月。
傅利曼的選擇》,藍尼艾伯斯坦 著,陳儀 譯,財信出版,2008年10月。
我們的新世界》,艾倫葛林斯潘 著,林茂昌 譯,大塊文化出版,2007年09月。
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羅勃席勒 著,周翠如、齊思賢 譯,時報出版,2000年12月。
葛林斯班效應》,大衛史席理、傑佛瑞奎可聖 著,薛迪安 譯,麥格羅希爾出版,2000年08月。
葛林斯班的騙局》,拉斐巴特拉 著,陳正芬 譯,經濟新潮社出版,2005年11月。
葛林斯班的泡沫》,威廉佛萊克斯坦、佛德烈克錫漢 著,胡瑋珊 譯,麥格羅希爾出版,2008年05月。
販賣債務的銀行》,詹姆士史庫洛克 著,樂為良 譯,天下文化出版,2008年02月。
次貸扭曲的世界》,楊衛隆 著,高寶出版,2008年08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