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用心去活:生命的15堂必修課 - 徬徨路口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知道自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當你成為那個人時你會感覺得到,反之亦然,當什麼的一方出了差錯,你無法成為那個人時你也會知道。學習人生的課題有點像是成長,你不會因為長大而突然變得更快樂、富有、有力量,只是你對周遭的世界有更透徹的了解,能更自在地和自己相處,不是要讓你的人生變得完美,而是要看清生命的本質。

當你問一個人「你好嗎?」其實是在問「你現在處於何種時間?」我們希望透過過去將一個人框在框架中來認識。修養的第一步必須先承認問題的存在,你必須坦然面對你所有的感覺,才能找到完整的自我,看清自己的本質,而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本質是永恆的,不是外在環境或你的角色能侷限的。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你是什麼。


理想的圖像只是一個梗概,我們必須自己填滿那些不美好的細節,然後才發現多數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找到真愛的關鍵不在尋找的方法,也不是一心夢想找到完美的伴侶或朋友就能實現。我們常常對最愛的人設下最嚴苛的條件,人們之所以無法付出無條件的愛,最大的阻礙是害怕得不到回報,殊不知最大的回報就在付出的過程。

當你與所愛的人發生爭執,你自以為是因為對方做了什麼或沒有做什麼而生氣,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你關閉了心門,拒絕付出愛。要用更寬廣的是也來看待愛,而不是斤斤計較細節。覺得忍無可忍時,通常是因為你不了解對方的想法。多數東西對我們的意義不在於東西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意義,而這些意義是永遠拿不走的。

一個愛自己的人會經常做那些讓自己微笑的事,讓你的心你的靈魂輕快地歌唱,同時別忘了添加一點同情心,讓自己喘一口氣。愛自己就是要接受一直在你周遭的愛,首先必須卸下所有的心裡障礙,試著去愛別人,也讓別人來愛你,這就是學習愛自己的方式。不論活著或臨終,陪在身旁就是愛的最高表現,愛就是陪在一個人身旁,付出關懷。

每個人受過傷害,不一定做錯了什麼,卻仍不免受傷害,最大的問題不是傷害本身,而是我們不能或不願忘記,這才是無法癒合的傷害。寬恕並不是同意別人來傷害你,而是為了自己著想願意將傷害拋開,因為抓住怨恨只會讓自己活在痛苦裡,無法寬恕的人應該記住,你懲罰的不是別人,是你自己。別人的行為是別人的事,你無須去寬恕他的行為,你寬恕的是他這個人。認知對方是凡人,然後你才能跨出寬恕的第一步,發掘你的憤怒。

憤怒不會因為壓抑而蒸發,而是變成一件未完成的事。人們通常不去探討如何處理憤怒,而是去質疑它的合理性,用其他情緒代替,總而言之就是不去感受憤怒。

人們總是浪費太多生命在對抗恐懼,只是自己不肯承認或甚至沒有察覺。恐懼感之所以難以對付是因為它往往是層層重疊的,你必須一層一層剝開,最後才能找到最根本的恐懼,通常那就是對死亡的恐懼。恐懼若是不加處理,甚至忽略其存在,可能就會轉變為憤怒,而憤怒若是不加處理可能會演變成偏激。

人們之所以留在痛苦的關係裡,通常有兩個理由:
  • 希望對方會改變
  • 我們一向被教導所有的情感都能有好的結局
附帶期望的坦白就是一種操控,坦承與分享是必要的,但不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關係的長短或結束的方式沒有所謂對錯,都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應該思考的是每一種關係是否完整,如何能畫下最美好的句點。一個人的內心若是完全充塞對方的影子,表示他的內心是空虛的。鏡子理論說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糕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實際生活上是需要一些掌控力,然而一旦超過合理範圍,你便不再覺得更有力量,而是變得不快樂,你耗費所有的精力試圖掌控不可控制的東西,導致生活品質的降低。當我們在乎別人的看法時就是放棄自己的力量,要重拾力量你必須記住這是你的人生,重要的是你自己怎麼看,你沒有能力讓別人快樂,卻一定有能力讓自己快樂。真正的力量源自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一味求多只會忘了自己是誰。

有錢就只是一種經驗,不同於其他經驗但不見得更好,貧富在於人的心裡狀態,貧窮意味著思想貧乏。我們都變得有控制欲,忘了有時也可以聽聽別人的指教,試著接受不同的觀念和經驗,即使只是短暫的時間或只是生活瑣事。用心傾聽是短暫積極地順服別人的觀點,事後你可以決定是要融入自己的想法,或進一步探討或拋在一邊。屈服與放棄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放棄是否定,屈服是接受現實,放棄是逃避,面對才是屈服。

培養耐心的第一步是不要強求改變,認清楚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道理,只是我們可能無法認同或理解,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但不一定要解讀為不完美。

失去,不管大小久暫,人們總會經歷五種階段:
  • 否定
  • 憤怒
  • 討價還價
  • 沮喪
  • 接受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五個階段或一定按這個順序,有時候某個階段也可能重複出現。失去時的感受就是你應有的感受,誰也沒資格對另外一個人說:「你的否定期太久了,現在應該進入憤怒期」時間可以治療一切,然而治療的過程未必都是直線前進。

愧疚感的基本心理是一種自我批判,認定自己做錯了事,因為我們從小便被當做妓女來教養,從小我們便學習出賣自己來贏得別人的愛,我們被教導要做好孩子,迎合別人的希望,卻忽略了培養堅強的自我意識。當一個人感到愧疚時,必然心胸狹隘,思想不高尚,不久開始感到羞恥,解決之道是立刻採取行動,分享你的感覺。

羞恥和愧疚是孿生兄弟,舊有的愧疚滋生新的羞恥,愧疚源於自認做錯了事,羞恥則是對自己無法坦然,愧疚只會觸及你的意識,久而久之則會變成羞恥感,不斷觸痛你的靈魂。年少時的羞恥感常讓人產生超乎合理的心理負荷,愧疚與時間是緊密相連的,愧疚常來自過去,心懷愧疚自然無法拋開過去,甚至會讓人逃避現在,將過去帶進未來,愧疚的昨日會創造愧疚的明天,唯有解開愧疚,才能拋開過去,創造全新的未來。

真正的快樂不是事件的結果,不是建立在外在的環境上。快樂是漸進的,不是學習某種技巧或上上課就可以的。多數人擁有快樂的條件,卻一點都不快樂,真正讓你覺得欠缺的是內在的經驗。


用心去活:生命的15堂必修課》,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大衛凱思樂 著,張美惠 譯,張老師文化出版,2001年08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