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競爭大未來 - 核心專長和資源運用

40/30/20定律,是指高階主管約有40%的時間用於前瞻未來,其中有30%是用在思考未來的三五年上,僅有不到20%的時間,是用於建立集體共識,因此高階經理人平均用在建立企業整體願景上的時間不及3%。高階主管每兩三年輪調的作法有其看不見的代價,促使大公司改變策略的往往不是出現了新競爭對手、新科技或政府管制上的大變動,而是主其事者換人了。

美國大企業減少雇用員工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來自企圖搶走美國工作機會的遙遠外國競爭者,反而是來自未能掌握變局的美國企業高階主管,裁員最力的公司絕不會名列最受歡迎公司的排行榜,反倒是名列經營不善排行榜的機會較大。縮小規模先於改善營運的公司,等於放棄了眼前的事業,重視營運改善卻不致力於別出心裁,則是放棄了明天的事業。



閱讀全文...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杜拉克精選:創新管理篇 - 創新不是技術名詞

科學思想和知識早在與各種機械製品結合之前很久,就與美術的關係密切。技術是人類獨有的活動,夠過這樣的活動,使得人類能夠突破生物鐵律加諸人類的限制,而其他動物由於受到這種限制的束縛,因此註定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力求生存。技術必須被視為一個體系,也就是一組彼此互有關聯、互能溝通聯繫的組成單元和行動。

科學是哲學的一支,注重的是了解,目的在於增進人類的心智,技術著重的就是運用,技術的目的是提升人類做事情的能力,科學處理的是最普遍的事物,而技術處理的是最具體的事物。每一項技術根據經驗法則進行實務操作的時候,總是遙遙領先科學的發展,直到工藝演變成技術這門學問之後,科學才開始對技術革命產生影響。



閱讀全文...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創新的兩難 — 創業的契機

科技典範就是經過選擇的科技問題解決模式,選擇科技問題的標準則是依據經過選擇的自然科學原則與材料科技,新典範代表前一典範成長軌道的不連續,重新定義了成長的意義,引導科學家朝向解決新的問題類別,而這是下一個正常科技發展所關注的目標。

科技變革的速度或是困難度都不是造成領導企業失敗的原因,所有產品的製造廠商都會設定性能提升軌道(trajectory o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便可以確知新技術是否可以有效地改善現有產品性能,市場需求或是可以吸收的進步速度與科技供給的進步速度會有不同,市場提供的性能通常高於市場平均系統所需,因此每一種產品的性能,並不受到技術提升的限制,而是代表了使用者的選擇。



閱讀全文...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創造性破壞:市場攻擊者與長青企業的競爭 — 熊彼得的遠見

市場與組織都是整合資源、協調供需的機制,兩者是可相互替代的,組織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市場不夠完美,亦即市場運作中有太高的交易成本,導致組織能夠取而代之,運用層級與權威進行協調。

傳統組織的問題出在它是以連續性假設的管理哲學來運作,以製造加工為主的企業活動均以可預測的未來環境為作業基礎,即便不能完全預知,亦會重複出現,由於組織內的成員無法規避組織的要求,因此,紀律與關照確實能在封閉的組織系統中展現它的效率。



閱讀全文...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啟動革命 — 告別進步時代

進步時代的主要成就,就是對持續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的追求,大多數經理人至今仍視持續改善為金科玉律,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與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則是持續改善的兩個近親,與其說這兩者著重於如何做得與眾不同,不如說它們更重視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專注於改善財務比率中分母部份(資本、員工人數、投資金額等)的數字,稱為企業厭食症(corporate anorexia),大部分省下來的成本是用來降低消費者負擔的價格,再刪減更多成本,也不能使利潤成長。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