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真實預言!不連續的時代 - 知識經濟的特質

在美國,政治統一後經濟才統一,法律事實先出現,稍後才產生經濟結果,且共同貿易領域出現後,經過幾十年才形成共同經濟認知及共同需求時間表,美國經濟是個政治想像的行為,而不是經濟力量的產物,目前的世界經濟跟政治想像幾乎無關,目前的世界經濟是一種認知,而不是制度,營運單位不是依地區,而是根據發展階段制定。

世界經濟在關鍵貨幣的概念下運作得愈成功,銀行營運就愈危險,亦即關鍵國家的營運愈危險,且關鍵國家因自身貨幣制度瓦解而癱瘓的風險也愈高。國際貿易的衝力主要是由競爭貿易提供,市場會被曲解,但不會被妨礙,消費者有任何選擇時,市場就會主掌大權,跨國企業和它分佈在世界各地的事業間的關係,不再是建立在所有權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策略結合的基礎上。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經濟史的趣味 (6)中國經濟發展 - 自主性

直隸(河北)是京畿重地,但本地糧食無法支撐人口所需,幾世紀以來都靠大運河南糧北運,南糧北運是帝國生存的大動脈,隋煬帝開鑿的運河,暢通與停滯足以決定唐宋國運的盛衰隆替,明代每年要從南方漕運4百萬石糧食到京城,就是在這條輸送線的基礎上運作的。

只要各地有餘糧,大都會流入直隸,儲存起來以預防欠收與饑饉,這造成了直隸米糧市場的雙層結構:
  • ‧上層是由國家主導的軍公教米糧市場
  • ‧下層則是農村地帶的廣大民間市場,特點是孤立性較高,商業化程度較低,政府不插手干預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經濟史的趣味 (5)經濟生活的限度 - 事出有因

歐洲會發生大規模審判巫者、殺滅巫者,主要是經濟性的因素:氣候轉入小冰期,農穫減少,在糧食短缺的壓力下,必須去除生產力最低的窮人、老人、寡婦,社會給這些邊際人口的罪名。10至13世紀之間的平均氣溫,是四百年的中世紀溫暖期,14世紀起氣溫開始下降,直到19世紀初期才又回暖,在這段小冰期間,最寒冷的是1590年代,以及1680-1730之間,平均溫度約比之前的世紀低華氏2度,16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是迫害巫者最嚴重的階段。

構成謠言耳語的前提,是有一批人構成一個訊息網路(information network participants),而這批人所組成的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又和地緣有密切關係。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經濟史的趣味 (4)戰爭與現代國家 - 海權與帝國主義的發端

戰爭形態的改變,是造成現代國家興起的主因,決定國家的最適規模的關鍵因素就是戰爭形態的改變與課稅權力的集中化。步兵的戰鬥效率提升後,小國寡民已不符經濟效益,中央集權化的國家,在國防優勢上比地方分權型的政府有利,15世紀中葉火礮廣泛應用後,大幅提升國家的最低效益規模,減弱了封建領主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西歐的封建領主在1500年時,幾乎已經屈從中央政府,國王因而取得完整的課稅權。

過去的稅收基本上是包稅制,中央要求各省每年上繳多少金額,各省收到命令後,要求各縣每年上繳多少,各縣再向各鄉鎮要求上繳額,各地的實際稅收額,與實際上繳額之間的差額,就是各層級的盈餘。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經濟史的趣味 (3)產業革命 - 脫離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陷阱,是食物增加的速度呈算術級數,人口增加的速度呈幾何級數,人口的成長率高於糧食的成長率。工人的實質收入,長期而言剛好可以養活一家幾口,不會有剩餘,這種不會變富也不會餓死,只能求溫飽(subsistence level)的所得,稱為工資鐵率(Iron Law of Wages)。

中國的經濟幾乎都沒跳出馬爾薩斯陷阱,糧食產量跟不上人口增加量,一旦超過負荷,就靠天災人禍來平衡,戰國中後期,商鞅在西方的秦國提倡軍功,尤重首功,即殺敵取首級,之後在幾次東征中,採取了殲滅型的戰爭,從前的戰俘可以當奴隸,而現在秦國的農業已相當發達,不缺乏勞動力,戰俘成為消耗糧食的負擔,自然沒必要保留,況且消滅敵國的壯丁,是接收該國最簡潔的方式,大概從那時起,中國對人權的概念有了很大轉變,究其根本的考慮,糧食與人口之間的緊張性,應是主因之一。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經濟史的趣味 (2)銀本位與金本位 - 美元腳鐐與金融海嘯

先秦時期的金銀,主要靠長江流域供給,以楚國為主,15世紀初期明朝的版圖大增後,積極開採雲貴的銀礦,但平均年產量只有4-6噸,頂峰時約20噸,不夠急速增長的人口與經濟使用。美洲白銀約有1/3流入中國,明代中後期張居正推動一條鞭法,在稅制上最大的變革,就是用銀繳稅,1643年明代滅亡之前,大約有2.5億兩(9375噸)白銀,在中國地區流通。

1500年左右,中國的金銀比價約是7.5比1,每兩黃金的價格,約是每兩白銀價格的7.5倍,同一時期歐洲的金銀比價,以法國為例,約是13比1,歐洲與中國之間的金銀價差,在套匯的積極作為下,很快就收斂了,到了1650年時,中國的金銀比價已高達14比1,和法國的15比1相當接近,這表示兩件事:
  • ‧中國的白銀存量已大幅增加
  • ‧已追上世界的金銀比價,從銀荒時期的金賤銀貴,轉為歐洲式的金貴銀賤。

閱讀全文...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經濟史的趣味 (1)漢代錢幣與賦稅 - 開放創造市場,仿古造就空想

漢文帝登基的第5年(西元前175年),宣佈兩項新政策:
  • ‧鑄造新幣,名為四銖,每銖的重量0.651公克
  • ‧放鑄,開放鑄幣權,民間可以自由鑄造,私人鑄幣無罪
這是中國貨幣史上惟一的放鑄時代,文帝的放鑄政策只維持30年(西元前175-144年),之後收回鑄幣權,禁止民間私鑄,鑄幣權回歸中央後,還繼續鑄造四銖錢,直到西元前119年為止,四銖錢的壽命總共約55年,從出土的錢幣質量分析報告,可以看出漢代的各種錢幣中,四銖錢的品質最佳含銅量最高。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胡立陽出人頭地100招:成功人生必勝寶典 - 觀察、想像、判斷

大學階段,因著對於知識的渴望和了解世界的企圖,大量地博雜地閱讀著各式各樣的書籍,舉凡報紙、書店或是文壇排行榜上的重要經典、人生必讀、十大好書等書單,都不會一一放過,因為這個渴望是如此強烈與瘋狂,也曾經有過一年閱讀百本以上書籍的紀錄,而且是在不影響學業成績和社團活動的情形下達成的,不過大概從離開學校開始,我就走上了自我閱讀和教育的路途,對於自我的興趣和需求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和認知,幾年下來都是延續著這樣的道路努力前進著。

最近因為某種機緣,和以前工作過的研究機構的最後一任老闆JKF碰面,她極力地推薦我一定要閱讀這本書,甚至在那個當下,就要拉著我的手到附近的書店去購買了,回來之後,我也很好奇什麼樣的書值得她這樣大力推薦,因此就上網買了。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石聲漢農史論文集 (2)氾勝之書 - 關中的農業智慧

百榖或五榖、六榖的糧食作物在史前便已開始種植,百果或五果也在史前就開始馴化,油料中,最早的是大麻種子和大豆,還有荏(蘇油),纖維中,大麻(雄麻)、苧麻,也是西元前5世紀就見於記載的,六畜也是史前遺產,養魚事業,至少在西元前3世紀便已經開始了。

《詩經》所保存周民族的詩歌,顯示著農業生產是周民族的特長,從戰國起,一般只有由關中出兵向東作戰,關中本身很少直接成為戰場,所以關中的農業生產,很少直接受到戰禍。戰國時代至少已有過兩種專門農書《神農》、《野老》,而且,至少在西漢時它們還在流傳。

《管子》中〈牧民〉、〈權修〉、〈立政〉、〈五輔〉、〈八觀〉等篇,所記各種保證農業生產的良好政治措施,如果沒有很先進的技術知識做根據,以很難想像。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7)唯物主義 - 矛盾律的應用

西漢興於秦末的陳涉、吳廣大起義,而亡於哀帝以降鄭躬、蘇令與漫延26郡國農民大暴動,東漢興於王莽末年的綠林與赤眉大起義,而亡於靈獻之際的黃巾與黑山大暴動,兩漢四百年裡共有百次以上的農民戰爭,兩漢皆興於農民戰爭而又亡於農民戰爭。

光武帝建武16年(40年)以青、徐、幽、冀四州為中心而漫延全國的度田事件,從豪族引發的農民起義,光武帝一面將激起民便的禍首十餘人皆下獄死,以為和緩懷柔的處置,一面又實行了以盜殺盜的分化政策,以及官吏的補盜競賽辦法,恩威並施,起義的農民,變成了脫離戶口年紀的流民,或失去生存條件的貧民。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6)今古文經學 - 誤讀與再發明

經的起源雖在戰國之季,但經被尊崇,則在漢武帝置五經博士以後,經學形式的固定是從漢代開始的,藝的形式是經,漢朝設五經博士而非六數,係因樂經早已散佚。宋代以後乃以四書為中心的儒學,宋朝以前,唐代儒學固較漢朝儒學思想也已變化,但均係以五經為中心的儒學。

借助於傳統的思想材料,改變其形式,進而增補其內容,中國中世紀歷史上的經學箋注主義就是由此產生的,不論秦漢的經學讖緯化、魏晉的經學玄學化、唐宋以來的經學科舉以至八股化和道學化。喜歡臣下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的內法外儒政策,正是漢家歷代皇帝的心傳,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是漢高祖以來的心傳,武帝賜嚴助書,具以《春秋》對,毋以蘇秦縱橫,因為《春秋》嚴上下之分,大一統之治,縱橫便有害統一了。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5)白虎觀會議 - 儒學神學化大成

西漢成帝以降,農民戰爭漸趨高潮,而以王莽時代為最高峰,到了東漢光武末年,方告一段落,宣布圖讖於天下,愈加走上神學迷信一途,但董仲舒以來的一元神學系統之不足以解決問題,產生了劉向、劉歆父子及揚雄的二重真理觀。

到了班固時代,桓譚及王充的異端體系正在形成中,懷疑和批判的光芒更使正宗思想黯淡無光,因而連白虎觀神學集議的主稿人班固也失去了對正宗的信心,變成了二重人格的折衷主義者,漢行以師為吏之策,而從中竟生出了有離於宗的折衷思想,實為正宗危機的標幟。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創新:進攻者的優勢 - 了解極限,採取行動

如果公司內部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就需要構建S曲線,在S曲線上,每一個連續點代表一次性能改進,人們經常犯錯誤,即繪製技術進步與時間之間的關係,然後發現S曲線的預測並不準確。S曲線不需要事後再畫,所提供的更重要的是一種思路,精確性並不太重要,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往往只需要對一項技術的發展路徑有大致的了解就夠了。

公司在決定應用某一項技術的同時確定了效率,效率是所遵循的S曲線的斜率,S曲線最有價值的部份就是它的極限,也就是技術進步率或曲線斜率和它的變化率,在所有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理解現行技術的極限,認識到極限對企業預測改變的時機或者至少意識到什麼時候不該再做無謂的投資是非常關鍵的。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4)鹽鐵論 - 儒法之爭

漢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鹽、鐵由課稅制斷然移向專賣制,目的便在剝奪商工業暴利,中央大司農之下置專管鹽鐵之事的丞,鐵官44處,鹽官32處,酒也一度自天漢3年(前98年)加入專賣之列,即所謂確酤,昭帝始元6年(前81年)起廢止。元封元年(前110年)均輸平準法定案施行,由官買入量多價廉地區物資轉輸物乏價昂的地區賣出,或者,市場低價時收購而高價時拋出,目的在調節物價,宣帝時設立榖物統治機關常平倉,調節年歲豐歉與榖價。

由於向外擴張經濟的可能性小,無海外市場與殖民地,所以必須採取內生式的成長策略,從提高內部的經濟效率著手,藉平準均輸同時達到兩項目標:
  • ‧控制全國的經濟資源,以便帝國統治,並提供軍事物資糧餉
  • ‧藉鹽鐵專賣來增加稅收,以應付行政與救災的開支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3)春秋繁露 - 儒教的誕生

漢代賤商人的法律主要指其沒有土地所有權,然而事實上商人因交通王侯,而取得富貴,以至於和郡國諸侯相利用,威脅了皇權。為了削弱諸侯王國的叛逆的基礎而厲行工商業(煮鹽、冶鐵、鑄錢)的國有政策,表現在文化思想上,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學術的統一政策。

在中國古代社會,所謂非我族類不在祀典的民族特點,在各國之間是有嚴格區別的,宗廟社稷的祭法在各國之間也是不同的,上帝不止一個,而是五個,在諸神中的地位略高了些,反映秦漢之際還沒有真正實現封建制的中央集權主義與天子至上威權,因而在超現實世界中上帝和諸神也還沒有統一。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2)司馬遷 - 獨立批判精神

《史記》編纂方式以孔子編年體《春秋》為模範的傳統,由《史記》而突破,全書103卷,分五大部門,缺亡10篇,為元成間褚少孫所補,所缺亡的有〈孝景本紀〉、〈孝武本紀〉,〈孝武本紀〉與〈史記自序〉相違,少孫所補,則係全取封禪書下半篇所述武帝事,《史記‧封禪書》實質便是武帝神仙迷信篇與諸方士的列傳。

論大道先黃老而後六經,和當時絀黃老的而章六經的合法思想,實不相容,思想傾奪之風已成,使他不能不直說理不可據,智不可恃,然而他的激於義理的思想,正表現出反抗精神,主張一道不可遍循,而要省察時變,應物咸宜,百家之旨,都是務為治的,欲用之在我,不干涉之意,正是司馬談崇尚道家的內心隱處。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1)封建階級矛盾 - 皇權與豪族地主的鬥爭

秦廢的封建,指的是宗子維城的古代城市國家,把中國中世紀封建化的過程劃在戰國末以至秦漢之際,這不是說秦統一六國以前沒有封建因素,更不是說秦代便把封建制完成了,經過漢初的一系列法制形式,如叔孫通制禮、蕭何立法、張蒼章程等,到了漢武帝的法度,封建構成(Feudalism)才典型地完成,秦漢制度為中世紀社會奠定了基礎。

社會的統治階級的利害關係,總是要使現狀當做法律,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並且要把它的由習慣和傳統而固定化的各種限制,當做法律固定下來。古代法律上有四民不雜居,這種官手工業的制度沿襲到後期封建制社會,成為國家土地所有制的附屬物。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