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梅山公園

梅山公園位於嘉義縣梅山鄉市區,佔地6公頃,嘉義八景「梅坑月霽」所在,1934年,梅山庄長江德樹移植三千株梅樹,才有今日規模。

公園依山勢闢建,沿鵝卵石步道漫遊而上,滿園翠綠,景色宜人,園中遍植梅樹、桃、李、牡丹、杜鵑、櫻花、聖誕紅等花木,全年花開滿山園,景緻繽紛迷人,尤在梅花盛開時節,登上梅亭、賞梅花、飲梅茶,頗具詩情畫意。


從山腳下的公園入口循石階而上,首先抵達一座「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這是紀念1951年建設草嶺潭因天災而意外殉職的74名國軍所立的紀念碑,由這可繼續行至最高點的介壽亭,兩旁最引人注目的景觀,就屬公園內所種植的三千株梅樹,每年聖誕節一開始的梅花季,可見滿山遍野的白色花海,遊賞於其中清香撲鼻,是南台灣欣賞梅花的勝地之一。

知道梅山,是從小說家張文環開始的,特別是他最後的遺作《從山上望見的街燈》,張文環從家鄉梅山望向嘉義市的點點燈火,寫下家鄉田園生活的種種,不斷地吸引著我,終於在環島之行中首次拜訪梅山,當時是白天,沒有機會望向山下的街燈,當然這次也是白天,不過就讓那份每好的想像長留在腦海中吧!

張文環,1909年生於嘉義縣梅山鄉,1927年赴日本岡山中學就讀,再入東洋大學文學部,1932年參加東京台灣人文化同好會,遭日警取締,因而輟學,1933年與吳坤煌、王白淵、巫永福、蘇維熊、施學習、陳兆柏、楊基振、曾石火等人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發行純文學雜誌《福爾摩沙》,1935年以小說〈父親的顏面〉入選《中央公論》小說徵文第四名,之後為台灣文藝聯盟東京分盟活躍份子。

1938年返臺擔任《風月報》編輯,並任職于台灣映畫株式會社,1941年與黃得時、王井泉、陳逸松、中山侑等人組「啟文社」,創辦《台灣文學》,與西川滿主持的《文藝台灣》分庭抗禮,1942年與西川滿、濱島隼雄、龍瑛宗赴東京參加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1943年以小說〈夜猿〉與西川滿同獲頒皇民奉公會第一回台灣文學賞,並與王井泉、林博秋、呂赫若、呂泉生、楊三郎等百餘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舉行「第一回研究發表會」,其中原作〈閹雞〉由林博秋改編為舞臺劇公演,佳評如潮,在當時造成相當大的迴響。

日據末期以作家職被徵召擔任皇民奉公會參議等職,1944年出任台中州大里莊長,1946年當選第一屆台中縣參議員,1947年代理能高區署長。戰前可算是日文創作最豐者,戰後停止創作,228事件後漸離公職,先後擔任文獻會編纂、保險公司、紡織公司經理、銀行專員、大飯店總經理,晚年利用業餘創作,1975年撰寫長篇小說《地に這うもの》,中譯本《滾地郎》由廖清秀翻譯,1978年完成《從山上望見的街燈》初稿後,不幸因心臟病辭世,享年70歲。


張文環全集》,張文環 著,陳千武 譯,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張文環日本語作品及草稿全編》,張文環 著,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88年11月。
滾地郎》,張文環 著,廖清秀 譯,鴻儒堂出版,1991年11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