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黃河文明之光 (9)漢邊疆與外族 - 漢文明圈的形成

秦始皇的長城純粹是一種防禦的性質,但是漢武帝的長城,乃是作為大規模的前進政策的工具,長城路線之選定,特別重視控制水利,隨著兵威西移,漢朝開始自酒泉至玉門關修建長城初基,西極於疏勒河盡頭。

過去的額濟納河在瓦窯托來流向東南,成為一個月形的湖泊,繞著黑城,即居延縣治,居延不是郡,只是縣城及都尉治所,可以不在長城之內,居延至郡城,要經過一個關,而居延以外,還自設邊塞,在居延與張掖或酒泉之間,尚有一個重要據點,即肩水城,而在肩水外城,設有一關,稱為肩水金關。

建築的方法,是蘆柴相見的泥層,葦桿束一致長8呎,厚約8吋,全部經過鹽滷滲透之後,堅固異常,有湖澤處即以湖澤代替了城牆,不可通過的沼澤為它作為一道天然防禦線,這樣作為天然的防禦,又可省去許多哩建造的工力,秦城並河為塞,大抵亦如此,直抵額濟納河全長400哩以上的長城,是西元前101年幾年以內興建的事。


軍力弱的時候,也就是大部分時候,漢皇帝用的是和親政策,即是款待匈奴單于,以公主下嫁,再贈以厚禮,特別是多贈絲緞,匈奴漸漸明白,他們若到長安來進行一種儀式,在儀式中承認漢的宗主國地位,便可獲得厚贈,過一陣快活日子,這種安撫策略乃是以後宋代與晚清承認孱弱的不平等條約之始。中國的貨品是游牧生活中必需的,中國統一時,草原部族較願意接納一些與中國有交流的單于為霸主,是中國替他們造勢才壯大的。

自元光6年(前129年)至元狩4年(前119年)十年之間,衛青、霍去病大出塞凡6次。征和三年,李廣利戰敗的責任應該歸在武帝,憑一己的喜好選將,憑一時的衝動出兵,又在大軍已出之後,因巫蠱案收李廣利之妻子。輪臺之詔中,武帝把責任推給卜卦,而看不出一點悔禍之心。

匈奴熾於隆漢,西羌猛於中興,而靈獻之間,檀石槐驍猛,盡有單于之地,漢武帝為隔絕胡羌開置河西四郡,漢安帝永初年間轉為胡羌所隔絕。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處今山西省內,又並烏桓移入內地,值三國戰亂,胡族繁息,至晉武帝,羌胡猖獗,郭欽請徙胡族於塞外,以漢人實邊,帝不許,晉惠帝時,諸王亂後,元氣損弱,無力挽滔天之禍。

通古斯種族係今日中國域內,除漢藏語族外分佈最廣的阿爾泰語族(Altaic Family)一支,滿、蒙、回三族,分屬阿爾泰語族三系統通古斯語系、蒙古語系、突厥語系,通古斯種族名詞的由來,與兩條通古斯卡河有關,貊或貉乃泛稱意味,對象便是中國東北森林地帶通古斯語系諸種族,松遼平原狩獵人民多同時從事低度榖物栽培,實際係半獵半農的生活。挹婁已非貊人,自俄羅斯沿海州方面,向黑龍江下游與松花江流域活潑進出,發展為勿吉-靺鞨-渤海-女真的東北歷史的全新路線。

古代中原居民移住,非只陸上通過山海關走廊至為方便,自山東半島北端經廟山列島而抵達遼東半島南端的海上交通線也已利用,西元前4-3世紀左右,遼河谷地、大凌河流域土地由漢族中國確定支配的歷史開始,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朝鮮半島自東北地方延伸形成,長白山(韓國稱白頭山)貫通半島內外,切斷東北地方的歷史關係,朝鮮歷史便無從解釋,奉箕子為始祖的簊氏朝鮮,係中國人建設的朝鮮第一個國家,朝鮮史上第二次國家建設,衛滿攻滅簊氏朝鮮準王而變換衛氏朝鮮,都王儉,滅亡於漢武帝原封3年(前108年),遂定朝鮮為四郡。

夫餘族推定自四郡之勢成立以前,已由遼東郡支配外側,以今日哈爾濱東南阿城附近與長春西北方的農安附近為中心,結合周圍諸氏族集團形成貊人最初的階級社會部族國家,王以下,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四部族長,各別支配所附屬小族長。

高句麗歷史分三期:
  • 沸流時代:設定於西元32年
  • 丸都時代:西元210年,漢末大分裂,東移遷都鴨綠江中游丸都(安東省輯安)
  • 平壤時代:西元427年再遷都樂浪郡故地平壤,迄西元668年覆亡於唐朝
西元前3世紀後半,中國經由秦朝統一的非只是地(中國),也是人(漢族),建設的非只是統一的民族國家,也是統一以農業為表徵的民族國家。漢水-長江中游的楚國,淮河-長江下游的吳越,長江下游文化背景,屆臨西元前3世紀,尚不能與中游流域的進步性相提並論。

秦始皇33年,50萬人守五嶺(大瘐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即珠江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新南方四郡開闢以前,須其地漢化成熟才承認之為中國範疇,而南方四郡被軍事征服而吸收入中國,乃是預先劃定了中國預定地,南方則依天然的海洋為界,然後加以拓殖與開發。

百越總括的稱謂內涵,又各依自東向西大遷徙到達方位而名:
  • 山越:就越國領內位遷移而就近在會稽郡境隱匿入山區
  • 甌越、東甌:最鄰近舊越國,在浙江省南部甌江流域溫州方面
  • 閩越:以閩江流域福州一帶為中心
  • 南越:住居廣東省支流縱橫的珠江流域
  • 貉越、甌貉、西甌:於廣西省與今日中南半島越南北半部廣泛分佈
南越獨立勢力以番禺(廣州)為中心而興起,文帝時去帝號,事實上只在對漢朝宗主-藩屬關係,於自國仍然稱皇帝,以後越人自建越南國家時也被踏襲,乃是中國所有屬國中,少數以中國外臣身分,接受中國王的冊封,向中國稱王,而國內又是帝的特例。越南廣和省,漢為日南郡之象林縣,漢以後為林邑國都,唐以後為占城國地,越南輯要滿喇加國,馬援征交趾時之西屠夷也,後又改號哥羅富沙。

武帝建元3年(前138年),東甌請舉國徙中國,元鼎6年(前111年),南越國獨立歷史終結,漢朝大軍壓境下傳世5王93年,元封元年(前110年),閩越追蹤被攻滅。以當地原住民相背移向中國的反移民運動,東越、閩越被安置到淮河平原,接受強迫改造,空虛了的土地則移民漢族填補。元始2年(2年),交趾郡的74萬人,多過南海郡達8倍,交趾三郡的發達,足以表現漢朝開拓新南方重點與特徵所在。

以獨特型式的青銅製斧與短劍、獨特型式的小船為特徵,推動定著地中南半島東北部文化向急速發展階段的、以孫梅河右岸為中心的東山文化主人,由中國東南部移住而與先住民混血形成甌越,便是今日越南民族的直接祖先。文字自近代法國統治期間,20世紀初強迫轉換羅馬拼音的越南語之前,向用中國所移植的漢字,關於語言,原與廣西方言相近的越語,迄今仍都保存中國統治時代吸收的通用漢語成分。

武帝元光5年(前130年),最接近中國,四川、貴州兩省接界地區的夜郎國首先服從漢朝統治,置犍為郡,元封2年(前109年),最遠的滇國投降,一舉增開6郡。

前漢之末的漢族人口分佈,係70%集中到全國1/3面積的北方黃河流域,其2/3面積的大南方淮河-長江-珠江-紅河流域僅居住30%人口,但相隔一個半世紀,北方與南方間人口分佈差距以縮小到57%與43%。南方方面人口相對增加的趨勢,前漢只長江上游蜀郡、中游南陽、下游會稽三郡超過百萬,後漢荊州南陽郡自原194萬人一躍超過240萬人,取代前漢汝南郡而登全國第一大郡地位。


黃河文明之光》,姚大中 著,三民書局出版,1981年04月。
中國歷史地理‧下冊歷代疆域形式》,王恢 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78年02月。
中國歷史地理‧上冊五大古都、長城與運河》,王恢 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76年04月。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