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旗山老街


旗山在光復後最發達的是香蕉產業,而光復前則屬製糖業了。早期因製糖業相當發達,而帶動市街的繁榮發展,以糖廠小火車旗山站為起點,附近的街屋築有完全由石塊所砌成的圓拱型亭仔腳,有些大商行並建造紅磚高樓,且飾以文藝復興巴洛克式立面造型,是在糖業最興旺的時期所完成的。

可惜隨著市鎮的發展,老街已不復舊觀,失去原貌了,目前,旗山僅餘復新街、中山路一帶尚存有這些日據時期的古式建築和亭仔腳,並以老街的姿態,擎立著其獨特的風貌。


位於中山路上的仿巴洛克式風格洋樓,建於日治時期大正14年(1925)至昭和5年(1930)之間,配合當時實施市街改正,由當時街長陳順和先生等人倡議建造,共有南北兩段。
  
建築風格為洋人在十九世紀於東南亞殖民地以仿巴洛克風格洋樓樣式,經由日本遊學歐洲的建築師發展出來的「台灣牌樓厝」,其內部大都仍為閩南的木構建築,洋樓之立面常以鋼筋混凝土結構,並以清水磚、磨石子、磁磚裝飾,特別強調柱子、門窗、窗台樣式,更注重其「山牆」繁複的裝飾圖案,表現當時工匠們的巧思及手藝。

「山牆面」常見有花草紋飾浮雕,佈局變化多端,還有藉由文字如中文或羅馬文來顯示家族姓氏。「山牆頂」常以鳥獸、貝殼狀等圖騰飾物來表現各家特色,由於洋樓相連建造共十九間,構成統一、典雅、壯觀的畫面,是旗山建築發展史上重要一環,所以吸引不少研究台灣歷史建築學者來此探究,曾獲選為文建會全國歷史百景第24名。

石拱圈亭仔腳則是利用三十一塊大大小小的砂岩石塊所堆砌而成,石拱圈的圓弧部份,是藉由十五塊馬蹄形沙岩石所組構,層層相疊,最後再利用中央的拱心石將整個拱圈串接起來,拱心石尤其特別大,為西洋文藝復興時代建築特有的作法。

兩邊柱墩則另由長短矩形砂岩石所堆砌,它的表面沒有舖上任何水泥或其他磚飾,完全保持採掘自附近山上砂岩石的原色─黃乳白色,將接觸面與底部打平,其他外顯部分則打鑿成粗糙面,最後在利用水泥灰漿接合。街道轉角處的做法非常特殊,藉由亭仔腳內部墻墩分出的三道石拱圈,呈幅射狀散開,支撐著木桁條及平板瓦屋,為一硬山櫚檁的結構形式,非常優美。

日據時期著名的建築除了老街就屬洪厝了,不同於老街的巴洛克式,洪厝是純粹的中式建築,特聘大陸名師興建完成,其方位經名師指點,面向旗尾山,風水地理極佳,佔地非常廣闊,建有花園、水池、涼亭。民國二十一年完工以來,在旗山鎮一直享有盛名。

另外,在枝仔冰城至天后宮一帶,有蕉農吳瑞基家族的古宅,是蕉業興盛時期,旗山地區最豪華的建築,值得一遊。


台灣老街圖鑑》,沈文台 著,貓頭鷹出版,2002年4月。
台灣的老街》,黃沼元 著,遠足文化出版,2002年10月。

1 意見:

匿名提到... 提到...

你的描述很詳細,美中不足的是少了照片的輔助,下次可以在每段旁多加幾張照片嗎? 不然對我這種有興趣的外行人來說,還是學不到,希望這要求不會造成你的困擾!

看到你的文字,回想到十多年前的唯一一次跟你們去的台南采風,畫面來歷歷在目,只是有種人事已非的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