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胡立陽出人頭地100招:成功人生必勝寶典 - 觀察、想像、判斷

大學階段,因著對於知識的渴望和了解世界的企圖,大量地博雜地閱讀著各式各樣的書籍,舉凡報紙、書店或是文壇排行榜上的重要經典、人生必讀、十大好書等書單,都不會一一放過,因為這個渴望是如此強烈與瘋狂,也曾經有過一年閱讀百本以上書籍的紀錄,而且是在不影響學業成績和社團活動的情形下達成的,不過大概從離開學校開始,我就走上了自我閱讀和教育的路途,對於自我的興趣和需求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和認知,幾年下來都是延續著這樣的道路努力前進著。

最近因為某種機緣,和以前工作過的研究機構的最後一任老闆JKF碰面,她極力地推薦我一定要閱讀這本書,甚至在那個當下,就要拉著我的手到附近的書店去購買了,回來之後,我也很好奇什麼樣的書值得她這樣大力推薦,因此就上網買了。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石聲漢農史論文集 (2)氾勝之書 - 關中的農業智慧

百榖或五榖、六榖的糧食作物在史前便已開始種植,百果或五果也在史前就開始馴化,油料中,最早的是大麻種子和大豆,還有荏(蘇油),纖維中,大麻(雄麻)、苧麻,也是西元前5世紀就見於記載的,六畜也是史前遺產,養魚事業,至少在西元前3世紀便已經開始了。

《詩經》所保存周民族的詩歌,顯示著農業生產是周民族的特長,從戰國起,一般只有由關中出兵向東作戰,關中本身很少直接成為戰場,所以關中的農業生產,很少直接受到戰禍。戰國時代至少已有過兩種專門農書《神農》、《野老》,而且,至少在西漢時它們還在流傳。

《管子》中〈牧民〉、〈權修〉、〈立政〉、〈五輔〉、〈八觀〉等篇,所記各種保證農業生產的良好政治措施,如果沒有很先進的技術知識做根據,以很難想像。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7)唯物主義 - 矛盾律的應用

西漢興於秦末的陳涉、吳廣大起義,而亡於哀帝以降鄭躬、蘇令與漫延26郡國農民大暴動,東漢興於王莽末年的綠林與赤眉大起義,而亡於靈獻之際的黃巾與黑山大暴動,兩漢四百年裡共有百次以上的農民戰爭,兩漢皆興於農民戰爭而又亡於農民戰爭。

光武帝建武16年(40年)以青、徐、幽、冀四州為中心而漫延全國的度田事件,從豪族引發的農民起義,光武帝一面將激起民便的禍首十餘人皆下獄死,以為和緩懷柔的處置,一面又實行了以盜殺盜的分化政策,以及官吏的補盜競賽辦法,恩威並施,起義的農民,變成了脫離戶口年紀的流民,或失去生存條件的貧民。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6)今古文經學 - 誤讀與再發明

經的起源雖在戰國之季,但經被尊崇,則在漢武帝置五經博士以後,經學形式的固定是從漢代開始的,藝的形式是經,漢朝設五經博士而非六數,係因樂經早已散佚。宋代以後乃以四書為中心的儒學,宋朝以前,唐代儒學固較漢朝儒學思想也已變化,但均係以五經為中心的儒學。

借助於傳統的思想材料,改變其形式,進而增補其內容,中國中世紀歷史上的經學箋注主義就是由此產生的,不論秦漢的經學讖緯化、魏晉的經學玄學化、唐宋以來的經學科舉以至八股化和道學化。喜歡臣下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的內法外儒政策,正是漢家歷代皇帝的心傳,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是漢高祖以來的心傳,武帝賜嚴助書,具以《春秋》對,毋以蘇秦縱橫,因為《春秋》嚴上下之分,大一統之治,縱橫便有害統一了。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5)白虎觀會議 - 儒學神學化大成

西漢成帝以降,農民戰爭漸趨高潮,而以王莽時代為最高峰,到了東漢光武末年,方告一段落,宣布圖讖於天下,愈加走上神學迷信一途,但董仲舒以來的一元神學系統之不足以解決問題,產生了劉向、劉歆父子及揚雄的二重真理觀。

到了班固時代,桓譚及王充的異端體系正在形成中,懷疑和批判的光芒更使正宗思想黯淡無光,因而連白虎觀神學集議的主稿人班固也失去了對正宗的信心,變成了二重人格的折衷主義者,漢行以師為吏之策,而從中竟生出了有離於宗的折衷思想,實為正宗危機的標幟。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創新:進攻者的優勢 - 了解極限,採取行動

如果公司內部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就需要構建S曲線,在S曲線上,每一個連續點代表一次性能改進,人們經常犯錯誤,即繪製技術進步與時間之間的關係,然後發現S曲線的預測並不準確。S曲線不需要事後再畫,所提供的更重要的是一種思路,精確性並不太重要,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往往只需要對一項技術的發展路徑有大致的了解就夠了。

公司在決定應用某一項技術的同時確定了效率,效率是所遵循的S曲線的斜率,S曲線最有價值的部份就是它的極限,也就是技術進步率或曲線斜率和它的變化率,在所有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理解現行技術的極限,認識到極限對企業預測改變的時機或者至少意識到什麼時候不該再做無謂的投資是非常關鍵的。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4)鹽鐵論 - 儒法之爭

漢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鹽、鐵由課稅制斷然移向專賣制,目的便在剝奪商工業暴利,中央大司農之下置專管鹽鐵之事的丞,鐵官44處,鹽官32處,酒也一度自天漢3年(前98年)加入專賣之列,即所謂確酤,昭帝始元6年(前81年)起廢止。元封元年(前110年)均輸平準法定案施行,由官買入量多價廉地區物資轉輸物乏價昂的地區賣出,或者,市場低價時收購而高價時拋出,目的在調節物價,宣帝時設立榖物統治機關常平倉,調節年歲豐歉與榖價。

由於向外擴張經濟的可能性小,無海外市場與殖民地,所以必須採取內生式的成長策略,從提高內部的經濟效率著手,藉平準均輸同時達到兩項目標:
  • ‧控制全國的經濟資源,以便帝國統治,並提供軍事物資糧餉
  • ‧藉鹽鐵專賣來增加稅收,以應付行政與救災的開支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3)春秋繁露 - 儒教的誕生

漢代賤商人的法律主要指其沒有土地所有權,然而事實上商人因交通王侯,而取得富貴,以至於和郡國諸侯相利用,威脅了皇權。為了削弱諸侯王國的叛逆的基礎而厲行工商業(煮鹽、冶鐵、鑄錢)的國有政策,表現在文化思想上,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學術的統一政策。

在中國古代社會,所謂非我族類不在祀典的民族特點,在各國之間是有嚴格區別的,宗廟社稷的祭法在各國之間也是不同的,上帝不止一個,而是五個,在諸神中的地位略高了些,反映秦漢之際還沒有真正實現封建制的中央集權主義與天子至上威權,因而在超現實世界中上帝和諸神也還沒有統一。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2)司馬遷 - 獨立批判精神

《史記》編纂方式以孔子編年體《春秋》為模範的傳統,由《史記》而突破,全書103卷,分五大部門,缺亡10篇,為元成間褚少孫所補,所缺亡的有〈孝景本紀〉、〈孝武本紀〉,〈孝武本紀〉與〈史記自序〉相違,少孫所補,則係全取封禪書下半篇所述武帝事,《史記‧封禪書》實質便是武帝神仙迷信篇與諸方士的列傳。

論大道先黃老而後六經,和當時絀黃老的而章六經的合法思想,實不相容,思想傾奪之風已成,使他不能不直說理不可據,智不可恃,然而他的激於義理的思想,正表現出反抗精神,主張一道不可遍循,而要省察時變,應物咸宜,百家之旨,都是務為治的,欲用之在我,不干涉之意,正是司馬談崇尚道家的內心隱處。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兩漢思想 (1)封建階級矛盾 - 皇權與豪族地主的鬥爭

秦廢的封建,指的是宗子維城的古代城市國家,把中國中世紀封建化的過程劃在戰國末以至秦漢之際,這不是說秦統一六國以前沒有封建因素,更不是說秦代便把封建制完成了,經過漢初的一系列法制形式,如叔孫通制禮、蕭何立法、張蒼章程等,到了漢武帝的法度,封建構成(Feudalism)才典型地完成,秦漢制度為中世紀社會奠定了基礎。

社會的統治階級的利害關係,總是要使現狀當做法律,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並且要把它的由習慣和傳統而固定化的各種限制,當做法律固定下來。古代法律上有四民不雜居,這種官手工業的制度沿襲到後期封建制社會,成為國家土地所有制的附屬物。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黃河文明之光 (9)漢邊疆與外族 - 漢文明圈的形成

秦始皇的長城純粹是一種防禦的性質,但是漢武帝的長城,乃是作為大規模的前進政策的工具,長城路線之選定,特別重視控制水利,隨著兵威西移,漢朝開始自酒泉至玉門關修建長城初基,西極於疏勒河盡頭。

過去的額濟納河在瓦窯托來流向東南,成為一個月形的湖泊,繞著黑城,即居延縣治,居延不是郡,只是縣城及都尉治所,可以不在長城之內,居延至郡城,要經過一個關,而居延以外,還自設邊塞,在居延與張掖或酒泉之間,尚有一個重要據點,即肩水城,而在肩水外城,設有一關,稱為肩水金關。

建築的方法,是蘆柴相見的泥層,葦桿束一致長8呎,厚約8吋,全部經過鹽滷滲透之後,堅固異常,有湖澤處即以湖澤代替了城牆,不可通過的沼澤為它作為一道天然防禦線,這樣作為天然的防禦,又可省去許多哩建造的工力,秦城並河為塞,大抵亦如此,直抵額濟納河全長400哩以上的長城,是西元前101年幾年以內興建的事。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黃河文明之光 (8)漢 - 霸王道雜之

漢、唐興起之前,分別有一段明顯的知識蓬勃發展期,漢以前有東周末期的哲學思想家,唐以前有道教、佛教的興盛。西元前206年建立的漢朝,先於西半國土設置14郡治理,又於人口較稠的東半邊分封了10個王國,大封了一百多家功臣為侯,各有封邑食稅,以便收稅自足而成為地方上效忠漢君的貴族。

漢高祖皇帝大位乃由諸侯推戴,退回到封建制與郡縣制併行的態勢,已封的英布等諸王一律加以正式承認,東方共楚、韓、燕、梁、趙、淮南、長沙等7王國並峙,王國所領多者百餘城,少者三四十縣,準漢朝中央的政治組織而各別獨自紀年,皆令自置吏,得賦歛,享有充分的自由權與獨立權,包括徵兵與擁有各自的軍隊。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獅潭紙湖古道-三字坑山-三尖山、蘆薈花園雲南食府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獅潭紙湖古道、三尖山
紙湖古道,又名挑紙古道,位於苗栗縣獅潭鄉百壽村,是早期村民將生產出來的粗紙運往苗栗頭屋的一條產業道路,然後再轉運至竹南,竹南自古以來為金銀紙的重要製造地,竹南中港老街在繁榮時期,曾有三百多家的金銀紙加工廠,百壽村也成為竹南金銀紙的重要生產原料粗紙供應地。隨著時代的變遷,竹南的金銀紙產業趨於沒落,獅潭百壽地區不再生產粗紙,只空留下紙湖地名而已。

百壽村,舊名紙湖村,造紙業發達,製紙過程中,須挖闢湖塘,灌注石灰水以浸泡竹子,將竹子纖維分解,製成紙漿,再經過曝曬處理,以製成粗紙。這些用來製紙專用的湖塘,日本人稱為紙湖,因而成為地名的由來。紙湖農場主人彭文淦關心當地的人文歷史,曾在台灣登山研究所負責人林宗聖協助下,探勘紙湖當地的古道,林宗聖並於登山雜誌發表〈苗栗獅潭挑紙古道〉一文,使紙湖古道更為外界所熟知。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創新 - 差異化策略

管理工作的一個難題在於,作業程序的建立,是為了讓員工以一貫的方式重複同樣的工作,建立這些程序,就是不想改變工作方式,如果必須改變,得透過嚴密控制的程序,用以創造某種能力以執行某個工作的程序,同時也會缺乏執行其他工作的能力,創辦人通常對員工應該如何作業、組織的優先順序,有強烈的看法,如果創辦人判斷有問題,公司當然可能一敗塗地。

在組織初創階段,大部分成就來自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經過一段時間,組織的能力重心會逐漸轉移到它的作業程序和價值觀,文化是力量強大的管理工具,它使員工能夠自動作業,同時也使他們用同樣的方法一成不變地做事,衡量優秀管理作業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明確而又一貫的價值觀是否貫徹到整個組織。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