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因為某種機緣,和以前工作過的研究機構的最後一任老闆JKF碰面,她極力地推薦我一定要閱讀這本書,甚至在那個當下,就要拉著我的手到附近的書店去購買了,回來之後,我也很好奇什麼樣的書值得她這樣大力推薦,因此就上網買了。
網際網路比過去的電視和汽車更明顯減少參與社區的活動,這是一種非常隔絕外界的高科技。
第3篇 | 〈上農〉 | 專談怎樣以政治措施保證農民能夠及時地從事農業生產操作,凡替統治階級效勞的諸子,所談的農本或重農思想,利用農民熱愛土地的心理,盡可能地不擾亂他們的生產勞動過程,讓他們固著在土地上。 |
第4篇 | 〈任地〉 | 是利用土地的原則。 |
第5篇 | 〈辨土〉 | 即以人力改變土壤現狀,對性質不同的土壤,在耕種時間上做不同的安排,由耕作不良而引起的三種弊害,稱為三盜:地竊(播種過稀)、苗竊(缺苗)、草竊(雜草妨苗)。 |
第6篇 | 〈審時〉 | 討論操作及時與不及時,對作物各方面作了一個總結性的比較。 |
趣時 | 趕上雨前雨後最合適的耕地時間。 |
和土 | 耕、鋤、摩平、消滅土塊,保持鬆軟細密。 |
務糞澤 | 極力保持土壤的肥沃與水分,旱農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保存土壤中的水分來供給植物的需要,保澤即是今日口語所謂的保墒。 |
早鋤 | 目的一面是消滅雜草,避免草竊,一面有以土壤覆蓋來防止天然蒸發的效果。 |
早獲 | 愈原始的品種,種實全部成熟所需要的時間愈長,落粒的現象也愈嚴重,提前收獲,便可以避免落粒的損失。 |
葡萄 | 蒲陶不是張騫帶回,而是張騫死後若干年,另外的十餘輩漢使採取回來的,將引入蒲陶的事歸於張騫,第一次見於文獻的是後漢王逸。前漢以前,中國內地沒有真正的葡萄(Vitis vinifera),只有薁,在《詩經》中有。 |
苜蓿 | 苜蓿無疑是漢代輸入的植物,是張騫死後,漢使從大宛採來,搜粟都尉趙過,發展了很細緻的土地輪休制度代田,引進苜蓿供給著牧草,也增加了土壤中的氮含量,第一次將苜蓿與張騫聯繫起來的仍是王逸。 |
大蒜 | 黃河流域原來只有小蒜,大蒜是中亞傳入的,真正野生的小蒜只在準噶爾和吉爾吉斯一帶有,野生大蒜原產於歐洲南部,將大蒜和張騫聯繫起來的第一人仍是王逸。 |
胡荽 | 菱、荽、芠、葰4個字相同,將胡荽和張騫合起來,應該以晉初張華為最早。 |
安石榴 | 安石榴或石榴這名稱,最早的文獻是《太平預覽》所引曹植的〈棄妻詩〉,陸機稱它為涂林,大概是當時外來語的對音字,張華稍早於陸機,根據當時的傳說將安石榴的傳入歸之於張騫。 |
胡麻 | 中國栽培的胡麻肯定非原產,但何時引入,暫無法考訂。 |
胡桃 | 胡桃保持萌發力的時間較短,貯藏時間稍長,就會因霉類侵入而敗壞,3~4年以上的胡桃一般很難出苗。飛攘出自南州,胡桃出自西羌,今日秦嶺各地都有胡桃林,很難想像道4世紀以前的漢族,會捨近求遠不從羌族而從中亞去引入胡桃。 |
紅蘭花 | 兩漢三國時,中國內地的婦女用來妝點面頰和口唇的紅色顏料,是朱砂或丹砂,即氧化鐵,匈奴婦女則用色彩更鮮麗的燕支,即以紅蘭花製成的色素,匈奴稱妻為閼支(閼氏),言可愛如燕支,焉支山(甘肅省山丹縣)是種紅蘭花的地方,由甘肅或寧夏等地方引入,但是與張騫毫無關係。晉在晉初到南北朝中原婦女才採用燕支,也就在黃河流域栽培著紅蘭花,作為妝飾品及染料,晉代已用紅花為紅色染料,清代中葉,用紅花染的布,比蘇枋色素好。 |
胡豆 | 曾稱為胡豆的應有豇豆、豌豆、蠶豆三種:
|
胡瓜 | 原產於印度或喀布爾,通過南疆傳入關中。 |
無花果 | 傳入中國似乎不是由西域陸路而是南邊海道,古度應當就是無花果或極近的種。 |
肖獸 | 鼠 | 牛 | 虎 | 兔 | 龍 | 蛇 | 馬 | 羊 | 猴 | 雞 | 犬 | 豕 |
地支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五行 | 水 | 土 | 木 | 木 | 土 | 火 | 火 | 土 | 金 | 金 | 土 | 水 |
玄 | ||||||||||||||||||||||
空間 | 時間 | |||||||||||||||||||||
一方 | 二方 | 三方 | 一方 | 二方 | 三方 | 3方 | ||||||||||||||||
一州 | 二州 | 三州 | ... | ... | 一州 | 二州 | 三州 | ... | ... | 9州 | ||||||||||||
一部 | 二部 | 三部 | ... | ... | ... | ... | 一部 | 二部 | 三部 | ... | ... | ... | ... | 27部 | ||||||||
一家 | 二家 | 三家 | ... | ... | ... | ... | ... | ... | 一家(天) | 二家 | 三家 | ... | ... | ... | ... | ... | ... | 81首 | ||||
一贊 | 二贊 | ... | 九贊 | ... | ... | ... | ... | ... | ... | ... | ... | 729贊 | ||||||||||
一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364.5日 |
|
|
|
|
方位 | 內 | 南 | 西 | 北 | 東 |
出 | 太室 | 明堂 | 總章 | 玄堂 | 青陽 |
象 | 紫宮 | 太微 | 五潢 | 營室 | 天市 |
學習 | 在曲線的起點,需要付出重大的努力才能看到進步,一旦完成了學習過程,很小的努力成本就能取得巨大的進步。 |
收益遞減 | 80%的技術支出用在產品防衛上,嚴重低估成本是研發所有先進技術的通病,75%的成本差異,是由沒有在生產開始前掌握充足的技術信息造成的。 |
切入點 | 時機 | 進攻產品 | 防守產品 | |
毫無防備的攻擊點 | 防守者開始遭遇挑戰 | 可變成本 | = | 總成本 |
保守式切入點 | 防守者預期到進攻即將開始 | 總成本 | = | 總成本 |
自殺式切入點 | 預期最先進攻結束的點 | 可變成本 | = | 可變成本 |
殺手式切入點 | 預期最終進攻結束的點 | 總成本 | = | 可變成本 |
跳躍到一個新的S曲線上 | 在跳躍前進時期,或隨著不斷增加的競爭公司湧進市場,價格就會承受下降壓力 |
增加現有S曲線的斜率 | 防守者可以通過投資來爭取研究的時間 |
增加財務能力 | 為了把新技術引進公司,收購可能是最快的方法,但是成本太高 |
篇 | 丞相車千秋 | 丞相史 | 御史大夫桑弘羊 | 御史 | 賢良 | 文學 | |||||||
本論 | 1-41篇 | 4次 | 2% | 12次 | 5% | 77次 | 32% | 11次 | 4.5% | 59次 | 24% | 79次 | 37.5% |
餘論 | 42-59篇 | 缺席 | 0% | 缺席 | 0% | 36次 | 41% | 8次 | 9% | 0次 | 0% | 43次 | 50% |
總計 | 329次發言 | 4次 | 1% | 12次 | 4% | 113次 | 34% | 19次 | 6% | 59次 | 18% | 122次 | 37% |
|
|
|
1 | 公士 | 2 | 上造 | 3 | 簪梟 | 4 | 不更 | 5 | 大夫 | 6 | 官大夫 | 7 | 公大夫 | 8 | 公乘 | 9 | 五大夫 | 10 | 左庶長 |
11 | 右庶長 | 12 | 左更 | 13 | 中更 | 14 | 右更 | 15 | 少上造 | 16 | 大上造 | 17 | 駟車庶長 | 18 | 大庶長 | 19 | 關內侯 | 20 | 徹侯、列侯 |
三君 | 竇武、劉淑、陳蕃 | 君者,言一世之所宗 |
八俊 | 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寓 | 俊者,言人之英 |
八顧 | 郭泰、宗慈、巴肅、夏馥、范滂、尹勛、蔡衍、羊陟 | 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 |
八及 | 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 | 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 |
八廚 | 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毋班、秦周、蕃嚮、王章 | 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 |
1代 | 2代 | 3代 | 4代 | 5代 | 6代 | ||||||||||||||||||
1 | 高祖 | 劉邦 | - | 2 | 惠帝 | 劉盈 | - | 3 | 少帝 | 劉恭 | |||||||||||||
202-195 BC | 195-188 BC | 188-184 BC | |||||||||||||||||||||
3&4 | 呂后 | 呂雉 | - | 4 | 少帝 | 劉弘 | |||||||||||||||||
187-180 BC | 184-180 BC | ||||||||||||||||||||||
- | 5 | 文帝 | 劉恆 | - | 6 | 景帝 | 劉啟 | - | 7 | 武帝 | 劉徹 | - | 衛太子 | 劉楔 | - | 史皇孫 | 劉進 | - | |||||
180-159 BC | 157-141 BC | 141-87 BC | |||||||||||||||||||||
- | 昌邑王 | 劉髆 | - | 9 | 廢帝 | 劉賀 | |||||||||||||||||
74 BC | |||||||||||||||||||||||
- | 8 | 昭帝 | 劉弗陵 | ||||||||||||||||||||
87-74 BC | |||||||||||||||||||||||
- | 長沙王 | 劉發 | - | 舂陵節侯 | 劉買 | - | 鬱林太守 | 劉外 | - |
7代 | 8代 | 9代 | 10代 | 11代 | 12代 | ||||||||||||||||||
10 | 宣帝 | 劉詢 | - | 11 | 元帝 | 劉奭 | - | 12 | 成帝 | 劉鷲 | |||||||||||||
74-49 BC | 49-33 BC | 33-7 BC | |||||||||||||||||||||
- | 定陶王 | 劉恭 | - | 13 | 哀帝 | 劉欣 | |||||||||||||||||
7-1 BC | |||||||||||||||||||||||
- | 中山王 | 劉興 | - | 14 | 平帝 | 劉衍 | |||||||||||||||||
1 BC-5 AD | |||||||||||||||||||||||
- | 楚王 | 劉囂 | - | 廣戚侯 | 劉勳 | - | 廣戚侯 | 劉顯 | - | 15 | 孺子 | 劉嬰 | |||||||||||
5-8 | |||||||||||||||||||||||
鉅鹿都尉 | 劉回 | - | 南頓令 | 劉欽 | - | 1 | 光武帝 | 劉秀 | - | 2 | 明帝 | 劉莊 | - | 3 | 章帝 | 劉烜 | - | 4 | 和帝 | 劉肇 | - | ||
25-57 | 57-75 | 75-88 | 88-105 | ||||||||||||||||||||
- | 清河王 | 劉慶 | - | ||||||||||||||||||||
- | 濟北王 | 劉壽 | - | ||||||||||||||||||||
- | 千乘王 | 劉伉 | - | ||||||||||||||||||||
- | 河間王 | 劉開 | - | ||||||||||||||||||||
- |
13代 | 14代 | 15代 | 16代 | ||||||||||||
5 | 殤帝 | 劉隆 | |||||||||||||
105-106 | |||||||||||||||
6 | 安帝 | 劉祐 | - | 8 | 順帝 | 劉保 | - | 9 | 沖帝 | 劉炳 | |||||
106-125 | 125-144 | 144-145 | |||||||||||||
7 | 少帝 | 劉懿 | |||||||||||||
125 | |||||||||||||||
安樂王 | 劉寵 | - | 渤海王 | 劉鴻 | - | 10 | 質帝 | 劉纘 | |||||||
145-146 | |||||||||||||||
蠡吾侯 | 劉冀 | - | 11 | 桓帝 | 劉志 | ||||||||||
146-167 | |||||||||||||||
解瀆亭侯 | 劉淑 | - | 解瀆亭侯 | 劉萇 | - | 12 | 靈帝 | 劉宏 | - | 13 | 少帝 | 劉辯 | |||
167-189 | 189 | ||||||||||||||
- | 14 | 獻帝 | 劉協 | ||||||||||||
189-220 |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獅潭紙湖古道、三尖山 | 紙湖古道,又名挑紙古道,位於苗栗縣獅潭鄉百壽村,是早期村民將生產出來的粗紙運往苗栗頭屋的一條產業道路,然後再轉運至竹南,竹南自古以來為金銀紙的重要製造地,竹南中港老街在繁榮時期,曾有三百多家的金銀紙加工廠,百壽村也成為竹南金銀紙的重要生產原料粗紙供應地。隨著時代的變遷,竹南的金銀紙產業趨於沒落,獅潭百壽地區不再生產粗紙,只空留下紙湖地名而已。 百壽村,舊名紙湖村,造紙業發達,製紙過程中,須挖闢湖塘,灌注石灰水以浸泡竹子,將竹子纖維分解,製成紙漿,再經過曝曬處理,以製成粗紙。這些用來製紙專用的湖塘,日本人稱為紙湖,因而成為地名的由來。紙湖農場主人彭文淦關心當地的人文歷史,曾在台灣登山研究所負責人林宗聖協助下,探勘紙湖當地的古道,林宗聖並於登山雜誌發表〈苗栗獅潭挑紙古道〉一文,使紙湖古道更為外界所熟知。 |
傳統競爭領域 | 硬碰硬競爭 | 創造新市場空間 |
行業 | 專注於本行內的對手 | 探討替代行業 |
策略群組 | 專注於本身策略探討本行各策略群組 | 群組內的競爭勢態 |
顧客群 | 專注於加強服務顧客群 | 重新界定本行內的顧客 |
產品和服務範圍 | 專注於盡量擴大本行範圍內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 超越本行領域,探討各種輔助產品和服務 |
行業的功能和感情定位 | 專注於根據本行的功能或感情定位來改善價格或表現 | 重新思考本行的功能和感情定位 |
時間 | 專注於適應正在發生的外在趨勢 | 參與塑造長期外在趨勢 |